第七章-核磁共振光谱法.ppt
《第七章-核磁共振光谱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核磁共振光谱法.ppt(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核磁共振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 1 l7.1概述概述l7.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l7.3 质子的化学位移质子的化学位移l7.4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l7.5 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l7.6图谱解析图谱解析l7.7核磁共振仪核磁共振仪l7.8 NMR技术的进展技术的进展l7.9 核磁共振谱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谱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应用27.1概述概述 核磁共振的确切含义是:当用频率为兆赫数量级,波长很长(约0.610m),能量很低的电磁波照射分子时,能使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
2、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光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3 l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l核磁共振现象:1930年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lH核共振吸收现象:美国科学家柏塞尔(E.M.Purcell)和布洛赫(E.Bloch)于1945年12月和1946年1月分别独立发现的。他们共享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l1948年核磁驰豫理论的建立;l1950年化学位移和偶合现象的发现;l1956年Varian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高分辨NMR商品仪器l1965年傅里叶变换谱学的诞生;l70年代,NMR的发展及其迅速,形成了液体高分辩、固体高分辨和NMR成像三雄鼎立的局面。4l
3、NMR法的分类按测定技术l高分辨溶液NMR谱l固体高分辨NMR谱l宽谱线NMR谱按照测定对象l1HNMR谱(测定对象为氢原子核)l13CNMR谱(测定对象为碳原子核)l氟谱、磷谱、氮谱等57.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l7.2.1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带电粒子,大多数原子核都围绕着某个轴自身作旋转运动,称为自旋运动。表征这个自旋运动的物理量为自旋角动量。p的绝对值可由下式表示:I-自旋量子数,h-普朗克常数 I与原子质量数与原子序数之间有下述关系 6 依据量子力学的观点,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其状态是由核的自旋量子数I所决定。I的取值可为0、1/2、1、3
4、/2等、表71 核自旋量子数、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关系 质量数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数 例奇数奇或偶数 半整数1H 13C 31P 19F偶数奇数整数14N 2H(D)偶数偶数016O 12C7 l原子核的磁距原子核的磁距 式中:核磁距,以核磁子为单位,5.0510-27J/T是个常数;r磁旋比,是核的特征常数;p自旋角动量。87.2.2 原子核的回旋(拉摩尔进动)由于核自旋产生的磁场与外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因而原子核的运动状态除了自旋外,还要附加一个以外磁场方向为轴线的回旋,它一面自旋,一面围绕着磁场方向发生回旋,这种回旋运动称拉摩尔进动。拉摩尔方程:0=2 0=H0 表征:自旋核的进动频率0 与
5、外磁场H0 的关系。9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运动情况的运动情况107.2.3 原子核的能级的分裂 lI=1/2的自旋核,在外磁场中只有两种取向:m=+1/2和m=-1/2。前者相当于核与外磁场顺向排列,处于能量较低的状态;后者相当于核与外磁场逆向排列,处于能量较高的状态。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对应的波长相当于无线电波。11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2I+1)种取向: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1/
6、2;(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1/2;12E无外磁场无外磁场 有外磁场有外磁场简并能态简并能态I=1/2m=+1/2m=-1/2 E131H自旋核在外磁场中自旋核在外磁场中的两种取向示意图的两种取向示意图141H自旋核在外磁场中自旋核在外磁场中的两种取向示意图的两种取向示意图154 4、共振条件、共振条件、共振条件、共振条件(1)核有自旋(磁性核)(2)外磁场,能级裂分;(3)辐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H0=/(2)167.2.4核磁共振条件回旋=(/2)H0:磁旋比,为各种核的特征值。E=h回旋=(h/2)H0若射频振荡器产生的外加辐射能E射频=h射频=(h/2)H0即 射频=回旋
7、=(/2)H0辐射能被自旋核磁吸收发生跃迁,也就是发生所谓核磁共振现象。17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射频振荡线圈产生电磁波。对于氢核,能级差:E=2H0 (磁矩)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2H0=h 0 由拉摩尔进动方程:0=2 0=H0 ;共振条件:0=H0/(2)=2H0/h18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 1、首要条件:首先将有磁距 自旋角动量不为0 自旋量子数I不为0 2、在静磁场中的核自旋体系,当其拉莫尔进动频率与作用于该体系的射频场频率相 相等时,即发生核共振。0=H0/(2)19讨论讨论:共振条件:0=H0/(2)(1)对于同
8、一种核,磁旋比 为定值,H0变,射频频率变。(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3)固定H0,改变(扫频),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也可固定,改变H0(扫场)。扫场方式应用较多。氢核(1H):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20 l7.2.5弛豫过程弛豫过程 1)波尔兹曼(Boltzmann)分布 I=1/2原子核处在恒定外磁场中,m=1/2,m=-1/2 两种取向的原子核分布服从波尔兹曼(Boltzmann)分布即:N+/N-
9、=EXP(-E/kT)=EXP(-rhH/2RT)k-)波尔兹曼常数,=1.381*10-23JK-1 H=1.4092T,T=300时,N+/N-=1.000 009921 弛豫过程:高能态的原子核通过非辐射形式放出能量而回到低能态的过程。在核磁共振中存在两种弛豫过程。(1)自旋晶格弛豫(纵向驰豫)高能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以热能形式传递给周围的粒子(固体为晶格,液体为周围的溶剂分子或同类分子)变成热运动而回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自旋晶格弛豫。在核磁中经常测试的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22 l(2)自旋自旋弛豫(横向驰豫)核自旋之间进行内部的能量交换,高能态的核将能量传给低能态的核,使它变成高能
10、态而自身回到低能态,自旋体系的总能量没有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自旋自旋弛豫。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2表示。l两个进动频率相同,进动取向不同的磁性核即两个能态不同的相同核在一定距离内它们相互交换能量,改进进动方向23247.3 质子的化学位移质子的化学位移l7.3.1屏蔽作用屏蔽作用 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核外电子运动要产生感应磁场,核外电子对原子核的这种作用就是屏蔽作用。实际作用在原子核上的磁场为H0(1-),称为屏蔽常数。在外磁场H0的作用下核的共振频率为:25l成键电子的电子云密度不同成键电子的电子云密度不同局部屏蔽效局部屏蔽效应应l分子中其它质子或基团的核外电子的屏蔽作分子中其它质子或基团的
11、核外电子的屏蔽作用不同用不同远程屏蔽效应远程屏蔽效应26 l7.3.2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 1 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屏蔽常数不同,共振峰将分别出现在核磁共振谱 图中不同磁场区域(或不同频率区域)。这种由于所处化学环境不同,而在不同磁场下显示吸收峰的现象称作化学位移。即表征在表征在NMR谱中各不同化学环境的谱中各不同化学环境的1H共振共振相对位置的数量称为相对位置的数量称为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用以鉴别用以鉴别或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或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定义定义272 表示方法表示方法:通常是采用化学位移相对值的办法来代替测定绝对值。一般是将某一标 准物质,常用的是四甲基硅烷(TMS)加入到样品
12、溶液中,以TMS中氢核共振时的磁场强度作为标准,规定它的化学位移值为零。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Si(CH3)4 (TMS)(内标)l 位移常数 TMS=028l为什么用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作为基准?l (1)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l(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l(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29l测出样品吸收频率(x)与TMS吸收频率(s)的相对比值l同理,亦可表示为l l式中 为化学位移;Hs为TMS氢核共振时的外加磁场强度;Hx为样品中氢核共振时的外加磁场强度。30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核磁共振 光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