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1.3《囚绿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1.3《囚绿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 .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2 .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3 .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 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 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一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 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二、读“文”一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 ?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 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 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 .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 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绿一一 绿一一囚绿一一 绿一一 绿(遇绿一赏绿一囚绿一释绿一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三、读“绿” 一一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
3、 .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 .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3 .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 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 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 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4 .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
4、,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5 .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1 . “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 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 更快。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
5、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 了的孩子。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 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2 .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 贵精神。)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 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 层次的认识。三、读“情” 一一
6、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1 .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 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 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 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 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
7、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2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 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陆蠡其人: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 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 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 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 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
8、寇秘密杀害,年 仅34岁。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 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 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 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 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 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
9、得 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 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 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3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 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 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 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
10、于 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 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四、读“人”一一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 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他确实有一颗一一“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五、布置作业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 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六、课外延伸(见读本)阅读陆蠡故居,
11、作适当的批注。陆蠡故居刘长春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 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一一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 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 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 “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 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 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 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
12、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 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 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 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 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 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 到读书声,也没有
13、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 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 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 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 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 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 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 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
14、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 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 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 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 自己。”一一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 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 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 是虚掩着,人去
15、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 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 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 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 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
16、告寻人。听说他进 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 查无此人。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 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 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 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 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 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
17、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一一表里 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 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一一天台的母 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 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 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
18、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 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 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 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 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 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
19、。 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 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 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 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教学后记】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 感到困难。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 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 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 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 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 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