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3(人教版必修4).docx
《2.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3(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3(人教版必修4).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3(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 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耳贵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
2、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 雄人物。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 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
3、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 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 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 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三、作者与写作背景。1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印发下的有关背 景材料回答)2 .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 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
4、,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 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 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 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 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 权的韩件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 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 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
5、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偏胄一 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 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 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课件投影,明确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 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 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6 永遇乐 口北 怀古 人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