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六).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音义2.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五幅“秋景图”,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写法。3. 学习课文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 学生集体、个性朗诵,教师范读,了解、品位作者的语言魅力。2. 整体感知,合作学习。先学习开头和结尾(因写法相同),后学习课文中心:五幅秋景图;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 “神”的辨证关系。3. 探究与拓展,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通过五幅秋景图描写北平的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
2、和孤独感。2. 通过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明白作者心境,理解文章的感情(深远幽思中的孤独)。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仪(用以投影详细的备课板书)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否则又怎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呢?从故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名句数不胜数。那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例?(多多益善)这些诗句的共同特征都是景情交融,借秋景抒发自己的心情。那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 又是怎样一番情
3、致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去领略吧。(解说:散文阅读要注意情感的灌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段导语结合课文的主要写作特 点,体现景与情的关系,特别是秋景与秋情的关系。同时,导语引用了故典诗词中的经典名 句,既沉淀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又增强了导语的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情感。)二、走近作者及本文背景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 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I、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 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 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
4、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 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 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 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 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略提及沉沦中的“零余者 并与俄罗斯作家笔下“多余人”作比较)1934年7月,这个时候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是居无定所,颠沛 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5、秋 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题解“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眷念之意。“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 深沉,昭示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一一故都的秋色, 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一一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 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 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四、教学过程结构(一)、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本文写景集中在哪几段,重点 写了些什么?,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6、得静,来得悲凉”。写景集中在3 7段,重点写秋天的“味”。2、分析1、2自然段,完成表格秋特征感受北国之 秋清、静、悲凉想饱尝一尝南国之 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b1、2自然段为文章总起部分: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依恋。那本文 其他地方还用了这 样的手法吗?(最后一部分13-14自然段)3、分析13 14自然段,上面提到其也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但是否全部相同,谁来分 析一下?行不同之处: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本体: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似点:秋味喻体:通过对比、比喻,突现了北国之秋的可爱、可恋,此描述可以说是不惜笔墨的。作者 深爱着故都的秋,
7、他甚至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秋的身影,这句朴实的话语, 道出了作者心中对秋的深爱。(二)、主体部分五幅秋景图,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突现了秋的什么?(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教学实录过程(紧扣板书)【节选】【学生听读】师:“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那么这种“秋味”是什么? “故 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生:“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词)师:清、静是客观的实景,悲观是主观的情感。师: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在哪些段落进行了集中的描写?【学生自读,附带任务】(引导学生概括出五幅图画)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声;闲话秋
8、雨;秋果奇景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生:诵读。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 彩多属于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生:冷清,孤独。师: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 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
9、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 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 艺术效果。师:分析得不错。(三)、问题探究1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 一下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揣摩点: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 b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 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
10、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2 .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 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 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揣摩点:从这秋晨一景中,你体会到了 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行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
11、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 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 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土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 “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 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3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12、极柔软的触觉。(揣摩点: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 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夕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观,是“秋风扫落叶”的荒 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 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 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4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揣 摩点:对于这“衰弱的残声”的秋蝉,作者称之为“家虫”为何意?)铲一方
13、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 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 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 北国秋声中这一 “高音”的情有独钟。5 .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后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 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 和心绪的交
14、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一一”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从彼此的叹答 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 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 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 的北国秋味。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 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 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
15、这个地方寂静无声。7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年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 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 “静”、“悲凉”。8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行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 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去感知了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感受了 “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的特征,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五)布置作业(仿写)即使是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 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 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即使是,也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