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一、全链条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产业(一)加快制造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以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 量效益和绿色集约安全水平为重点,深入推动烟草、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转化应用,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 术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由资源优 势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 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加快化工、造纸等重 点行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绿色建材和部品部件,扩大轻工、纺织等 优质产品供给
2、,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 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加大食品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典型模式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 色食品发展。加强产能动态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能耗、环保、 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实施,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二)推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突破发展鼓励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 新示范企业申报工作,树立一批创新标杆。4、加速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云南技术市场,加 快成果转移转化和扩散
3、。在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建 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 用和迭代升级。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 首版次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面 向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努力提升云南制造品牌影响力(一)完善制造业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 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重点突出、结 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地方标准体系。鼓励绿色食品、 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 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费
4、品等制造业优势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开展 原材料、产品设计、关键工艺技术、流程控制、检验检测技术、最终 产品质量等系列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分行业建立覆盖产品生产全链 条的系列标准族,形成我省重点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 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 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推动开展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作, 支持行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推动行 业高质量发展。(二)深入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业 链供应链质量水平。深入实施三品战略,着力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 装备产业和出口领域的产品
5、质量,在重点领域加快建立覆盖产品全生 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强化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 管理融合,推动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创新。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及配套 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企业设 计研发质量管理和第二方质量审核制度,鼓励第三方开展质量专业化 评价。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风险和诚信的新型市场 监管体系,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推动不合格产能出清,加大企业质 量违法成本。(三)加强云南制造品牌建设以食品加工、烟草、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 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
6、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大 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自主品牌。遵循以大带小、协同 创新的品牌建设思路,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 度,增强品牌实力。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行业领 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做精专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 源共享,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互 动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专业展会,开拓品牌 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云烟、云药、云茶、云花、云酒等云南制造品牌 影响力。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指导,培养壮大品牌服务专业队伍,提高 企业品
7、牌创造、管理、推广等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 追溯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归集发布制度,依托云南知名品牌 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 项目,切实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提升云品市场竞争力。培育 地理标志品牌,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动更多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 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助推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四、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 54 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 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
8、排名从第 23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 8%,位列 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制 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 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 91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 6%o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 7899. 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 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8. 4%o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 69亿元增长 至十三五末的14548. 80亿元,年均增长8. 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 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 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 11
9、836. 65亿元,年均增长8.9%o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 五末的465. 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 44亿元,年均增长 16. 6%o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 91亿元增 长至十三五末的820. 86亿元,年均增长20. 5%o规模以上制造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 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 73 万元/人,年均增长9. 7%o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 年的211. 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 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 下降4. 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
10、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 1 : 77. 8 : 14. 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 5 : 80. 5 : 13. 0,制造业 占比提高2. 7个百分点。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比重从54. 2%提高到63. 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 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 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 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 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 苗批签
11、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 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 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 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 43 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 31亿元,年均增长H%。其中,五华科 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 明
12、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 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 81亿元、465. 03亿元,增至 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 71亿元、1008. 86亿元,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3. 9%、12%, 12%, 21. 4%o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 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 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
13、特新小巨人企 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 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 秀工业设计奖金奖。6、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 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取得成效。全省参与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从75家增至2629家, 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达到40. 8%,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7. 7%,智能制造 就绪率达到4. 9%,企业智能
14、融合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昆钢全流程智能 化炼钢、龙津药业注射用冻干粉针剂智能工厂建设等73个项目取得省 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 昆药集团天然植物药提取智能制造等项目取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项目认定。7、绿色集约成效显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年下降54. 5%o培育形成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66家,成功 创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2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 25家、绿色园区5个;神威施普瑞等5家企业取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 集成项目支持,驰宏锌错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 者企业名单。昆明经
15、开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安宁、东川、 兰坪、个旧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水电、风电、 太阳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到84%、绿色发电量占比达到92%、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7%、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 4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五、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加快产业提质升级为核心,以产品技术高端化、产品制造服务 化、产业组织集群化、产业发展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培育核心企业、 强化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建设产业集群、打造拳头产品为主线, 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优势领域,积极培育 装备制造新兴领域,主动承接发达地
16、区产业转移,推动装备制造业集 群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 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 6%以上;培育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业专精特 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形成3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 聚效应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着力打造云南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紧抓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物流基础设施、能源基础 设施、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国家经济走廊建设等带来 的重大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新能源电池、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高原电力装备、高原农机装备、先进金属制品为重点,着力 打造云南装备制造主导产业。(1)新能源电池发挥材料领域优势,重点依托
17、曲靖经开区、玉溪高新区、安宁产 业园区、水富经开区等,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支持曲靖市 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玉溪市建设高端储能材料和元 器件产业基地,昆明市、昭通市等州、市打造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 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推动曲靖市、昆明市、玉溪市、昭通市等州、 市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布局,实现产业集聚。重 点培育磷酸一碳酸锂一磷酸铁锂一储能或动力电池一梯次综合利用为 代表的磷酸铁锂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支持电池级镒盐一三元 前驱体一三元正极材料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一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 的三元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积极引导磷酸铁锂等正 极材料生产
18、企业扩产扩能,有序提升负极材料、电池集流体等生产供 应和配套能力,补齐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短板。支持引进铝塑膜、电 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推进动力电 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有序布局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依托嵩明杨林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曲靖经开 区、大理经开区等,布局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 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等 州、市结合实际引进建设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集整车及零部件研发、 制造、检测、服务为一体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在整车方面, 走差异化产品竞争路线,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
19、边国家和地区高原环 境的纯电动轿车和SUV等乘用车、商用车;重点发展物流、观光、环 卫、市政等领域专用车;适时发展面向出口的高尔夫球车和观光车等 低速电动车产品;加快研制燃料电池汽车,适时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示范运行。在零部件方面,对标国六标准,积极发展高效内燃机及动 力总成;利用省内铝材料产业优势,向下游延伸布局铝合金轻量化零 部件。在动力电池方面,鼓励企业向电池总成拓展,支持动力电池梯 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发展;推动高集成化电驱动 系统及零部件发展。依托国内首个高原机动车试验室优势基础,积极 开展汽车试验、检测认证等服务。(3)高原电力装备重点依托昆明高新区、嵩明杨林经开区
20、、大理经开区、通海产业 园区等,布局发展高原电力装备产业,围绕云南及周边地区能源基础 设施建设需求,发展智能电网及配套设备,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高 端电力装备。持续巩固提升大型节能高压电力变压器,大截面、大跨 距钢芯铝绞线,超高效铸铜转子电动机、高原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 高倍聚光光伏设备等高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面向新能 源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成套装备。积立足云南省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加 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产业生 态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 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
21、。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扩大智能+、 服务+、绿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 力培育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 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统筹规划,引导开发 区和企业理性投资,推动建设主体集中和区域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 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实施制造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载 体,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 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 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以 产业
22、链延伸、产业协同、产业配套发展为主线谋划园区全产业链发展, 着力构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全面系统梳 理全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摸清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开展延链补 链强链,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 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主导产业的缺链环节,加强与发达 极发展超高压电力变压器、特种电缆、发电逆变装置等超特高压交直 流大型高效节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推进高效节能高压电机、特种配套 电机、智能电机等关键核心设备研制。充分利用我省电力装备产业链 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比较优势,推动电力装备企业抱团发展,开 拓境外市场。(4)特色农机装备依托昆明市、曲
23、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保山 市、德宏州等州、市,加快布局发展高原农机装备产业,为高原特色 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和保障。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边 国家和地区丘陵山地,满足耕作、栽插、中耕、植保、收获、秸秆处 理等作业的全流程农业机械装备。重点攻关多功能、高性能作业装备 技术,大力开展丘陵山地、林业生产等专用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储 备。加强马铃薯、三七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促进茶叶、 核桃、咖啡、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设备升级换代,推动全产业链智 能化。重点突破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自动监测、智能信息 化等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关键核心技术。(5)先进金属制品依托
24、嵩明杨林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曲靖经开区、蒙自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禄丰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先进金属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基于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自动化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新一代绿色钢结构产品(包括钢结构厂房、钢结构民居、钢混桥梁、 装配式住宅、立体停车库等)、减隔震产品、智能门窗、高级金属工 具及配件、金属日用品等。加快发展基于数字建模、3D打印砂型模具、 智能化浇铸和高效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新一代精密金属铸造产口 口口 O2、加快发展云南装备制造优势领域结合现有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引领为支撑,以智能物 流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等 为重点,培育云
25、南装备制造优势领域。(1)智能物流装备依托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富民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智能 物流装备。聚焦云南及周边地区交通枢纽节点、物流枢纽节点等建设 项目需求,大力发展适用于车站、码头、机场、大型物流枢纽节点的 智能物流系统装备。围绕烟草、食品、快递物流等产业需求,加快发 展高速堆垛机、有轨制导车(RGV)、自动引导车(AGV)、快速分拣 机、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专业化物流系统装备。面向食品冷链、 医药、危化品等特种行业,发展特种行业专用物流系统装备。根据不同行业需求,研制物流专用及通用装备,开发智能化管控系统,形成 覆盖细分领域、全流程的物流成套技术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2)轨道
26、交通装备依托昆明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普通铁路、高速铁路 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铁路养护机械,地铁车辆、轻轨车辆、有轨电 车等系列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整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客运电力机 车等轨道交通装备;突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铝合金车身、动力总成、 高速动车组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布局轨道交通用数据采集通信系统和 设备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培育发展研究设计、检测检验、运营管理、 维修保养等增值服务业务。(3)高档数控机床依托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曲靖经开区、禄丰产业园区等园 区布局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加强机床装备产业间协同,重点发 展大型、精密、专用数控液压机及锻压装备等基础制造装备以及精密
27、 数控磨床、精密数控键床等高端数控特种加工机床,着力发展机床光 机、大型铸件、机床齿轮等机床部件及关键件,加快高档数控机床配 套数控系统的自主化应用进程。(4)先进矿冶设备依托昆明经开区、嵩明杨林经开区、禄丰产业园区布局发展先进 矿冶装备。重点发展盾构机等工程机械,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矿山机 械成套设备,大型煤、磷、盐和石油化工装备及泵阀,建材设备等。 在工程机械领域,重点利用我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铁路、水 利工程等五网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动大型盾构机云南制造持续加速。 在石油化工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和推广耐腐蚀耐磨蚀耐高温脱硫泵、 石油炼化泵、加氢进料泵等系列产品。(5)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
28、备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嵩明杨林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 鹤庆产业园区、富民产业园区、通海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高效节能 与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 炉、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设备、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电气传动装备、 高效生物质锅炉等产品。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治 理装备(含脱硫、脱硝、脱汞、除尘、尾气净化等)、水污染治理装 备(含城镇污水、有机废水、化工废水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含 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农药污染场地修复等)、资 源综合利用装备(含废弃电子产品及污泥回收、废旧铅酸电子资源化 利用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产品。3、积极
29、培育云南装备制造新兴领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紧密围绕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云南装备制造新兴领域。(1)智能检测装备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布局发展传感器、 机器视觉、仪器仪表等智能检测装备。传感器方面,重点发展基于红 外测试与检测技术的传感器,加快发展具有数据存储和处理、自动补 偿、通信功能的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 型接近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等新型工业 传感器,满足典型行业和领域的泛在信息采集的需求。机器视觉方面, 重点突破热成像分析检测技术、高光谱成像分析检测技术、智能图像 识别算法、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
30、体温筛查检测、外观缺陷 检测、车辆识别、人脸识别等设备。仪器仪表方面,重点发展高精度 检测仪器、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在线自动化检测设备。(2)智能机器人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曲靖经开区等, 布局发展智能机器人。面向制造业,大力发展焊接、喷涂、装配、巡 检等工业机器人;面向电力行业,加快发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电力巡 检机器人等;面向公共安全及特殊环境需求,发展侦查安检、安保巡 逻、排爆销毁、破障处置、消防和应急救援保障等特种机器人,水面 水下机器人;面向医疗健康、商业服务、家居生活等领域,发展医疗 康复、检查及维修、专业清洁等服务机器人。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发 展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
31、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编码器、智 能型机器人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提升产业支撑能力。(3)通用航空装备依托玉溪高新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加强与 国内外航空企业的对接,以委托加工、来料加工、合作开发等方式进 入通航飞机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培育通航市场、 壮大通航运营业务,提升通航装备研发制造水平。4、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围绕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各地加快对接和承接京津冀、长三角、 珠三角、中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市 场潜力,以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精准方式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市 场需求、项目机会、配套措施等吸引集聚更多
32、优质企业落地发展。重 点引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物流装备、高端电力装备、先进农机 装备、通用航空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 件研发生产方面的优质企业,助推全省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5、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园区聚焦主责主业,按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推进特色产业 建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的装 备制造产业链。鼓励园区因地制宜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通过搭建 平台、组建联盟等多种形式,引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 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深化制造业服务业与互联网创 新融合。资料参考: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地区的产业对接
33、,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综 合效益好的项目,加快补断点、通堵点,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 展与沿链升级。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 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 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四)全面优化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 业,开展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评估。引进和培 育一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线上一体化供应链 管理与服务平
34、台,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支持行业领军 企业搭建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管 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供应 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 加大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开展技术适配攻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 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五)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 引领各州、市及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35、,建立完善集群发展政 策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机制,推进集群高水平宽领域跨界 融合,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面向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不少于10 个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 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溢出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 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瓶颈,加快研发成果转 化,推动特色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楚雄州等
36、州、市合作创建稀贵金 属新材料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 文山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州、市融合发展,树立云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标 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一)培育壮大制造业创新主体1、加快培育制造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大政策衔接,瞄准全省各地尚未取得高新技 术企业认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补 短板、强弱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占比, 提升全省制造业的产品技
37、术含量和附加值。2、着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从事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研发与设计的企业办 研发机构,提升全省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水平。3、聚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大型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关 键共性技术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省制造业创新发展。(二)构建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产业功能互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业互通,平台及设施互用,人才和技术资源互助,政策制度互补为核心,推动构建 面向特色产业重点领
38、域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搭建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 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大型科研 仪器和实验设施及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为企 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环境。组建面向重点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全产业链 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构建完善产业创新生 态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搭建 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 力,通过资源开放、任务众包、协同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制造业企 业开展技术创新。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
39、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新型 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机构开展产研需求对接,加强 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增强共性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工业 性试验、工程化开发等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深入推进制造业基础再造1、健全制造业技术基础体系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构建工业基础研究平台,长期稳 定开展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究、转化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动力、结 构、环境等重大实验设施和试验基地建设,推动重大实验设施、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健全工业基础技术数据库和基础制造工艺 资源环境属性数据库。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检验检测和高 端计量
40、设备仪器,加大国产高端通用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研发应用力 度,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 试评价平台,提升计量测试、标准研制、检验试验、认证认可、知识 产权等公共服务能力。2、加快制造业基础产品和工艺攻关突破整体提升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加快通用型基础零部件 和高端装备专用型零部件技术攻关,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应用需求。 加快集成电路、微型片式元器件等核心电子元器件的创新发展。开展 工业系统软件国产化应用突破,加快基础性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健 全基础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关键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显 示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新型碳纳米、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41、。 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研发和推广应用增材制造、 特种成形加工、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制造基础工艺。3、实施制造业基础领域重点项目攻关 落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针对主导产业和优势基础产业的产业技术基础、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等薄弱问题, 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领域攻关项目,开展工程化、产业化攻关。建 立完善省级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库,依托重点平台和骨干企业,组织实 施一批工业强基重大产业建设项目,促进制造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引导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软件企业和整机产品同步研发,实现工 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协同突破升级,加快产业基础领域攻关成果 一条龙推广应用。
42、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可靠性试验验证平台、新产品中试基地、检 验检测平台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施工业强基项目 30个,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基础再造实 现重大突破。(四)制造业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制造业创新力量布局和能力建设, 提升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强化制造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瞄准战略性、引领性共性技术需求,加强省级研发平台、省级制 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重大设施 共建共享为重点,完善
43、创新攻关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的 服务支撑能力。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自主自愿组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 性领域,研究建设若干省级研发平台。2、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推动绿色食品、生物 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坚, 梳理确定一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急 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 力突破我省制造业瓶颈制约。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入滇、 揭榜挂帅等引进技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 开展技术攻关。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重大项目布局,瞄准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未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 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超强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强战 略性技术储备,强化源头技术供给。3、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研仪 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企业投入基础研 究实行税收优惠。强化企业在创新全链条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制 造业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大企业建设研究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