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七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混合默写1.按要求填空。(1),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节选)(2)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兰亭集序中,作者交代参加聚会的人物的句子是:,o【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掩涕、摧、事、毕、咸。二、选择题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B.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迢,唯以贺卡遥祝老师寿比南山。C.老朽
2、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D.听说朋友来访,王强说:“真棒,明天我在府上备下薄酒,恭候各位光临。”【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B.“垂念”是敬辞,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这里应改为“感念”;C.“千金”旧时用于称呼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自己得女不能用;D.“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这里可用谦辞“寒舍”。故选Ao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 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 , , o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
3、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唐孟浩然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槎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注释:流沫:浪花。豁:敞亮。13 .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B.古诗十九首C.唐宋词举要D.唐人近体诗选14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雄深刚健B.纤巧秋丽C.高古淡远D.清新生动15 .诗歌围绕诗题中“早”字构思 极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3. A 14. D 15.诗歌扣住“早”字,先写
4、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东旭光芒, 渚禽惊鸣,渔家早出劳作;接着写江行所见,日出江阔水明,女子浣洗,饮猿,鱼獭; 最后点明“无闷”的心态,更以“晴景豁”照应开篇,在完整结构的同时,表现出诗人积极 开朗的精神风貌。【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是一首古体诗,不是词,也不是近体诗,排除CD;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 此诗为唐代孟浩然创作,排除B。故选Ao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诗歌所写江景开朗,物色清美,鸟兽得时,“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等句语言生动。故选Do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诗
5、的前四句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起首两句描写早晨旭日东照,射出一片光芒。沙洲 上的水鸟波惊起,嘈嘈杂杂地啼叫连片,渔浦潭的早晨生机焕发的景象。“卧闻渔浦口, 梯声暗相拔”这两句由开头二句过渡而来,紧接着写诗人尚在睡中,被船外水禽噪聒声 唤起,继而又听到了浆声,知道已从渔浦潭开船了。以下六句写江上行船所见秀美景色。红日照江,晨雾消散,呈现在视界中的是一条宽阔 的大江。“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这两句写江岸之景。但是,最引起诗人注意的是 江边女子浣洗的情景。江边的少女,贪睡迟起,如今正在水边洗激梳妆,嘻戏笑闹,弄 的水花四溅,倩影映江,摇曳生姿,好不动人。“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江水悠碧, 两
6、岸青苍,猿清晨起来到江边饮水,见到船来了,边饮边看,露出惊惶的神色。偶尔, 还能看到水獭在水中捕鱼捉食。最后,诗人为了更进一步地传达出自己行舟江上,沿流观景而带来之舒畅襟怀,特意再 加一笔,吟出“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表达自己愉悦心情。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叶秀发传(明)宋濂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 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薄,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靳、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 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日:“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 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修城
7、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 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闽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 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缺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 薪,薪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到。议者不录其思,反咎 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 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 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缙,其言同。弥远叹日:“几 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
8、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城以 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 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日:“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惨惨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赞日: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 薪,士大夫析圭健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
9、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 *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反咎其不能全人*(2)宋自是而微矣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缙 A.随口B.空闲时C.诱导D.趁机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婴城固守*A.遭遇B.触犯C.环绕D.纠缠19 .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20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港,1卷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21 .第段史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对其情绪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感到庆幸 B.反躬自省 C.深表遗憾 D.心
10、怀感动22 .结合第段和第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第段感叹叶秀发“抑贤矣哉?”的原因【答案】16. (1)责难;(2)衰弱17.A 18. C 19.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 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20.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 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21. C 22.叶秀发能 够舍弃家人安危尽力守城并保全了桐城,可见其贤能。叶秀发不为一己得失而在意, 却坚守正义为李诚之申辩,体现其贤能。【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咎:责难。句意: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2)微:衰弱。句意:宋朝从此衰弱了。1
1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从容:随口。句意: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缗。故选Ao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婴:环绕。句意:环绕城池牢固设防。故选C。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 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是判断句,“此”是句子主语,“正”是状语,省略了谓语“是”,“臣 子竭力致身之日”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且虽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虽死何憾”中“虽”表假设,“死”是假设的情况,“何憾”是前面假设情况出现的心态,两
12、 者联系紧密,后面可断开,且“苟”也是表假设的情况,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先去之”省略了主语“我们”,“去”是谓语,“之”是宾语,后面断开;“如何”是固定 结构,不能断开。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问疾”,探问病情;,卷I卷言辞恳切的样子;“究心”,专心研讨。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几失贤矣! ”意思是,差点错失贤才呀!语气中有庆幸,也有自省,为何没能早点发现 这个人才;同时又对叶秀发心怀感动,因为前文从桐城来的人说“某等得保首领至今, 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参知政事宣维“其言同”。但没有“深表遗憾、 因为毕竟叶秀发这个人才受到百姓
13、和上级的认可,没有被埋没。故选C。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抑贤矣哉”意思是,也是足够贤能的啊!从第段和第段找出体现他贤能的事情概括 即可。第段,写桐城即将失守,家人想要逃出城去,叶秀发说“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 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于是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 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叶秀发能够舍弃家人安危 尽力守城并保全了桐城,可见其贤能。第段,叶秀发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降职以及罢免,“退居余十年,无一毫缺望意,独愤 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叶秀发不为一己得失而在意,却坚 守正义为李诚之申辩,体现其
14、贤能。参考译文: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性理之学, 用余力写作文章,庆元丙辰年(1196年)考中进士。弟子们仰慕他,跟从他学习的人 每年达到几百人。最初任福州长溪簿,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薪、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 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秀 发训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 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 ”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 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遣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 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
15、,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结束后,大师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 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管理徽州休宁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 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 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靳州,薪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 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载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 百姓,因此秀发感到不平(上书朝廷)为之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 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 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
16、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 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缙,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 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呀! ”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 百姓遇水将会绝收。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 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病发,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 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下属(胥吏差役)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 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
17、他的 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 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评论说:我曾经阅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载秀发在桐城处斩间谍的事,没有不流泪 感叹的。当金人攻陷薪州的时候,任官授爵的士大夫有的忙着叛卖降敌,像秀发这样的 人,官阶不过一个县丞而已,却不顾惜妻子儿女,环绕城池牢固设防,法理上应当有所 褒奖,只是因为擅自处斩间谍就给他定罪,究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国家的政治像这样, 将凭什么达到天下太平呢?宋朝从此衰弱了。唉!自古以来在变白为黑、上下颠倒的末 朝,像这类情况很多,人们不能忍受,秀发却能安然处之,也是足够贤能的啊!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8、。试笔说【明】方孝孺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 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迭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 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 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 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 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 生也难,生而不天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 法、居庙朝、治海
19、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 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 ”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敢 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 ”【注】洎5):浸润,这里指润色。23 .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词是()A.其B.诚C.何D.若24 .作者认为“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下列说法不符合其理由的一项() A.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B.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C.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D.卑
20、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25.在用笔和用人上,关于客和用人者的做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客有过,用人者无过。B.客有过,用人者更有过。C.客无过,用人者有过。D.客无过,用人者无过。26.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答案】23. A 24. A 25. B 26.本文以用笔喻人,通过借物寓理(借题发挥)的写 作方法,阐发了要珍惜人才的道理。【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语境”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可知,“任人非吾事也,吾敢僭而叹乎? ”, 包含自嘲和暗讽的意味,所填词语带有反问的语气,表示“哪里敢”“怎么敢”,应该
21、填“其”。 “其:通岂,难道,哪里。与“何敢”相比,“其(岂)敢”含有自嘲意味,更符合句子 语气。故选Ao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 为美也”可知,此项是叙述友人不爱惜善笔的行为。故选Ao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可知,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从“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 众矣”可知,用人者更有过。故选Bo2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从“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
22、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 乎?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可知,本文以用笔喻人,通过借 物寓理(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阐发了要珍惜人才的道理。参考译文:我居住在乡里,客人送我两支好笔。我把其中一支送给朋友,另一支自己用。(它 的笔管)精美端直,锋毫圆润劲健,用来书写或绘画都能称心如意,我爱惜它不忍心随 便使用,遇到好的纸墨为文章润色才用它书写,书写完毕就洗干净藏起来。纵手随意而 乱写另外的杂事,就用其他的笔来写。所以这枝笔虽然用了很久却还像新的一样。一天,好朋友过来,问起他所得到的那一支笔,他回答说:“已经破旧丢掉了。” 问他是怎么用的,原来那些钱米买卖等低等事也用它写,不怎么爱惜
23、,把它看得像乡间 破败鄙陋的东西一样,不懂得它的价值。我听了为之感叹。朋友问道:“你为何为这种 小事而感叹呢?我用这种笔写无关紧要的事,违背了毛笔真正的作用,我是有过错的。 虽然这样,世上任用人才者的过错恐怕远超过我用这一支笔吧?笔容易制作,好笔也容 易得到,用久以后必然破败,这是必然的事。现在那些所谓的贤士君子,上天造就一个 也困难,生下来后没有夭折、没有生病、得到保全的,尤其难以做到。然而那些任用他 们的人不让他们制定法令教化制度、修订国家的纲纪法律、在朝廷做官、治理天下,却 任命他们担任低微闲散的职务,稍不满意,不等到他们衰老就弃而不用,而加以不能胜 任之职亦太多了。你不感叹那些事却为这
24、枝笔感叹,这种惋惜态度还能算是明白事理(聪 明)的人吗? ”我为他的话感到羞愧,对他说:“笔是我能使用的,我知道爱惜它并为它感叹。 而任用人才不是我的分内事,我哪里敢越职去感叹呢?你姑且努力做好你能胜任的工作 来等待别人任用自己,哪里有空闲顾及世人感叹和我的困惑啊? ”七、材料作文27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目的性总是很强,然而有人告诫:“不要忽视那些看似毫无意 义的事情”。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1)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熊掌与鱼兼得人生譬如朝露,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究竟是应该脚踏实地,将精力与努力,置 放于“有意义
25、”的事情上,还是停下来,仰望星空,静静享受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为什么不尝试着兼有熊掌与鱼,享有二者共存的人生呢?对于有意义的事情的坚守和追逐,能在平凡之中书写伟大。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陈忠实为完成“枕棺之作”白鹿原,前后花 了近五年的时光,从初稿到润色、修改,每天“走火入魔”式地写作,最终成就了白鹿 原这部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的作品;“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致力于 莫高窟的保护研究事业中,为了让留存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一点,她带领团 队利用数字技术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打造了“数字敦煌”,截至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 洞窟实现了数字化
26、。“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对有意义事情 的坚守和追逐,成就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可以指引他人甚至改变世界。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书写对有意义事情的坚守,也应仰望星空,品味诗与远方的乐趣。 而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未尝不是人生路上的另一种风景。周作人说:“我们看 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于日用必需的 东西以外,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许多看起来“无意义”的 事情,实际上提供的却是灵魂的慰藉。孔子困于陈蔡时,粮食耗尽,弟子重病,面对如 此绝境,孔子依然端坐于大树下,“弦歌不绝”,用高昂的琴声和慷慨的歌声激励弟子。
27、在琴声高歌中,弟子们慷慨激昂、载歌载舞,最终寻得粮食,继续一路向西。精神和情 感上的愉悦对人类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巴金说:“我们不能光靠吃米活着。”仰望星空, 品无上精神之味,是人生大智慧。脚踏实地书写“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仰望星空细品看似“无意义”的人生况味。人生 就在这“有”与无,之间,留下了天地之中大写的人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论题是应不应该做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应该把精力 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助人为乐等事情,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 精力,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
28、大好的时间和精 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有意义的 事情认定是不断在变化的,学生时代学习是有意义的事,玩和打游戏等为无意义的事; 工作后,工作是有意义的事,该工作时刷手机短视频等为无意义的事。可是,有些事的 意义也是会转化的,比如爬山,该学习的时候去爬山,那爬山就是无意义的事,就不该 做;但放假的时候去爬山却可以锻炼身体,增长见识,陶冶性情,爬山就变成了有意义 的事。所以,正如材料中所说,“不要忽视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有时看似无意义 的事,却能够给你带来意外的意义,比如某些人从与人闲聊中获得生命启发,由此找到 生活的希望;比如看夕阳,看秋河,看花
29、,听雨,闻香等却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 其实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同时做着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和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正是这两 部分,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脚踏实地书写“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仰望星空细品“无 意义”的人生况味。写作时,如果文章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正文部分可运用递 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看似有意义的事存在的价值;接着论述无意义的事应区别对待, 真正无意义的事别做,看似无意义的事要善于发现挖掘其中的价值;最后阐述生活中我 们既要重视有意义的事,也不忽略看似无意义的事;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
30、说理。 立意:1 .做有意义的事。2 .看似无意义的事也会给生活带来意义。3 .重视有意义的事,不忽略看似无意义的事。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A.B.C.D.【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 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 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 致的。上文承接的是人类进化的目的,下文衔接的是环境,四句话中只有谈到“生活环境”, 应放在最后,而句中的指示代词“其“,应在上句中有所对
31、应,谈到的都是解决问 题的错误方法,放在句的语境中不通顺,只有与组成承接关系,因此排除BCD。 故选Ao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 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 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 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 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
32、抒情性 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 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 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 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 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 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 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
33、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 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册人的嬉笑怒骂、刘鹑的哭与泪,还能在 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 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 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 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材料二: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 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 的大量出现,从表
34、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 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 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摆一摆明清以来传世的每一部小说 与戏曲,都是抒情与叙事兼并的“种子”,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如此,此外, 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类小说与戏曲也莫不如此。若以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一部著作是否以抒情为本,那么红楼梦也是排在前 面的。童庆炳不仅认为中国戏曲是“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还不容置疑地认 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 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或许童庆炳是提出红
35、楼梦“叙事如 歌”的第一人,大凡认真读过红楼梦又深谙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一说法 持完全否定立场,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 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红学研究者蔡义江曾编辑出版了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并在书中提出“按 头制帽,诗即其人的议题,同时也认可作者苦著红楼梦定“有传诗之意”,“传诗” 说可谓是抒情为本的另一种说法。该书共选入了三百六十余篇诗词曲赋和分析鉴赏,颇 有可读性,假如你把这些诗词曲赋从红楼梦中全部抽掉,那么红楼梦可能就曲 终歌罢,面目全非了。正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由多个层面构成,既有男女爱情,也有
36、 亲情、友情。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情感表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均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这与童庆炳的红楼梦叙事观“歌唱故事”说如出一辙,悲剧的传播,有时就是一种感 叹、一种哀号、一种泣血,一言以蔽之,就是抒情。小说叙事得益于抒情的孕育,同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也得益于诗评的发展与丰 富。倘若没有诗评,又何来叙事理论的批评。“小说的评点自然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 起来的,但它的盛世则要归功于李贽。即使现当代文学理论抑或批评研究,虽然诗学 批评所占的比例锐减,但似乎也没有任何一位专家会公然否定汉语小说叙事的抒情基因, 相反,不少专门从事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以及美学研究的当下学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有关这一点
37、,陈世骏给予的论断更为明确:“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 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摘编自孙仁歌汉语小说叙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特征探析)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 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素。B.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 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C.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 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D.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 江的
38、“传诗”的说法如出一辙。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C.材料二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例子,意在证明诗词曲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骥观点论据的一项是()A. “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B.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C.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
39、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 D.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在表达形式上“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描写出来工 7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8.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段文 字对这一论述加以阐述。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 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 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摘自红楼梦第五回)【答案】4.C 5. C 6. A 7.首先提出了论述的话题,即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 条主脉,接着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和特点,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对
40、现当代小 说的影响。8.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宝黛两人因为关系亲密常常言语不合,动辄泪来 悔往,阴晴不定的叙述,更是抒发了宝黛两人之间的浪漫情怀,与宝黛两人的最终结局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悲情不知不觉地沉淀在叙事之中。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 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根据原文“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 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 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可知 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理解
41、错误。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根据原文“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己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 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可 知举红楼梦的例子意在证明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核心仍然是“情故选C。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说的是抒情作品的 不足之处,与陈世骥的观点(“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 学的荣耀”)不一致。故选Ao7
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 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首先总领性提出观点,指出抒情传统是中国文 学的一条主脉;“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唐传奇 显露抒情的痕迹开始,到明清小说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影响下抒情大放异彩,分析了古代 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历程;从说理、记事类的小说到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看似无关抒 情,但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 面相凸显了出来。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特征;“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
43、,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 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 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 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在五四后的发展以及 与现代作家作品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抒情传统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结合原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红 楼梦“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虽然小说以人物、故事和情节等构成,以叙 事为脉络,但是在“歌唱故事,小说里的大量的诗词曲赋让其
44、“有传诗之意”,小说各种 关系的情感层面都带有悲剧的抒情色彩。题目中的宝黛二人因为关系亲密,相互间“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在红楼 梦里对于宝黛之间的此类问题,作者常常是以充满抒情的笔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的猜忌,林黛玉的眼泪,宝玉后悔道歉等的叙述,抒发了只有恋人之间才有的浪漫情 怀。耳鬓厮磨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却有悲剧的命运结局,更凸显了小说的悲剧抒情色 彩。欢乐时和悲哀时小说中都有诗词来帮助主人公直接抒发情感,充分体现了“红楼 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四、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再听父亲唱皮黄翁敏华去年,父亲是中秋节后一周离去的。中秋
45、那天,虽已是两个星期吃不下东西,但 靠着吊营养针,父亲的精神还是好的。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弟弟夹了把京胡走近父 亲病床,说:“爹爹,我们都来了,大团圆了,我们开个家庭联欢会吧。我们要父亲点 戏,说侬想听啥,阿拉就唱啥把侬听,京越沪剧,民歌小唱,样板戏红歌,随侬点。” 父亲欠了欠身子,好像是忘了手上还插着针头,看看乌青重索的手背,又躺下,睡得舒 服点,开口说话:“格么我先来唱一段。”“好! ”我们异口同声。养老院隔壁的父亲老友们听到热闹,纷纷过来围观。“我唱一段搜孤救孤。” 弟弟马上调弦校音,拉奏过门。父亲从容开唱:“娘子不必性太烈,卑人言来 你是听”几十句唱词,顺流而下,每个气口都牢牢扣住,
46、没吃一只“螺蜘”。父 亲的嗓子当然没有年轻时洪亮了,有几个高音上得明显吃力,但还是从头到尾完成了这 首余派老生的著名唱段。我赶紧用手机录下了这一段唱。小时候,在我们家18平方米的斗室里,是常常会开家庭联欢会的。家里人能拉 会唱,来自父母遗传,特别是父亲,有一副好嗓子,京戏、滩簧、评弹,“昆乱不挡。 有一年过年,爹爹带刚上小学的我们去他厂里看联欢节目,看着看着,竟见到爹爹出场 了:身穿长衫,手持三弦,潇洒地踱着方步上台。稳稳坐下,学着评弹艺人那样,先来 一段苏白:“说书总归要穿长衫咯,叫我家主婆翻箱子拿长衫,没想到摇篮里的小毛头 ,呜哇呜哇哭起来哉! ”大概是太出人意表了,弟弟想证实一下这台上操
47、一口纯正苏州话的到底是不是咱 老爸,忽然就大叫了一声“爹爹“。全场哄笑。爹爹略略腼腆,放了一句噱:“那 么穿绷。难为情煞哉! ”记得那天爹爹唱的是蒋调开篇宝玉夜探,“隆冬,寒露 结成(嗯)冰,月色迷蒙欲断魂。”一晃一个甲子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父亲如今已93岁了,风烛残年。爹爹,您真是一个乖老人。自10多年前您陪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走进这 所养老院,您就乖乖地待在那里,从来没有吵着要回家过。妈妈去世后,我们想接您回 家住,您婉拒道:习惯了,这里有朋友,有人说话。我们知道您是怕拖累我们,儿女们 也是准老人了。您刚到养老院时身体还很棒,在大院子里放飞自制的风筝,叉叉拎(空 竹)最后还要临空一抛。就在这间房,我邀您给世博会建设者写过春联,那墨汁不上纸, 您将毛笔先舔肥皂再蘸墨,就写得上去了。后我和同事们到世博园摆摊,您写的比我的 更受欢迎。前两天我问您:爹,您怎么概括自己的一生?您立即应道:两个字,平庸。我吃 了一惊。今天想想,这是您的低调,您的乖。您从不吹嘘自己。过去,宁波人家庭对男孩的基本要求有两点:写一手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