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5.docx
《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 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 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 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 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
2、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 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 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 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 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 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 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 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
3、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 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 “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混水、洗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 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 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 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 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 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
4、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 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 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 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 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注】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鳌牙:乖忤违背。骑鲸公子:指李 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
5、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B. “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 似。C.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D.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16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本词说渐渐地中秋又过,自己已是 两鬓花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早生华发” 一样,都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 感叹。功业未就、平庸无为的自嘲。本词说自己为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
6、尘,有感叹个人渺小,才 华无法施展之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对比, 突出了对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自嘲。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本词说“笑看潮来潮去”,希望与李白相伴,写下豪迈诗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但以酒祭洒江月等,都体现了词人看透世俗、超 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流畅与低徊冷涩。(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而等到他 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3) “沧海”经常出现在
7、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 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答案】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其意气之盛 . 可谓壮哉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二:寄蜉蟾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 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 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
8、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 大树只能 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 工作不会 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 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 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儿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 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 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丛社会需去出过科雌是传姆建知现邀&公众的科些 想象力鼓励此赞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9、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 科学的热情。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 似性及表达效果。【答案】18. (1)形单影只(孤苦伶仃)(2) 一蹴而就(一举成功)(3)五彩
10、斑斓(色彩 缤纷、五颜六色)19. D21 .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弓I、启迪相似。 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尽管抗病毒免疫力由上述不同层次所构成,d。例如,肝脏细胞功能健全,则产生 的各种补体蛋白量就充足;肺组织上皮细胞功能正常,则能够有效产生I型干扰素;尤其 重要的是,骨髓细胞功能要好,因为所有免疫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所产生,& , 其分化产生的免疫细胞活力才好。对于青少年和年轻人来说,他们的肝细胞、骨髓细胞、肺部上皮细胞状态都比较良 好,因而免疫
11、力也好。豆,机体功能开始退化,肝细胞、骨髓细胞、肺部上皮细胞状态 都开始下降,因而抗病毒免疫力也开始下降。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注意提高自身抗病毒 的免疫力。有规律的锻炼能够较好改善糖代谢、脂代谢,不但增强肝细胞功能,而且也能 够改善骨髓细胞、免疫细胞、肺上皮细胞的功能;机体免疫细胞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 一个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机体免疫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而情绪压抑低落、心情烦躁则抑制免 疫细胞功能;最后健康、合理饮食毫无疑问是维持整体细胞功能正常的基础。面对当前的 疫情,多食用香菇、枸杞、灵芝粉、黑木耳等食物,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这是因为这 些食物富含植物多糖(香菇多糖、枸杞多糖、灵芝多糖等),
12、能够刺激天然免疫细胞表面的 受体分子,使得这些免疫细胞处于一种预刺激状态。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23 .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老年人提高自身抗病毒的免疫力的做法。【答案】21.但决定个体免疫力高低归根到底在于细胞只有骨髓细胞好但是伴随年龄增长22 .锻炼有规律;心情愉悦;饮食健康合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 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 与愿违;有的“步
13、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蹄疾步稳,小步快走孟郊有诗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以形容他登科后急切的心情;颜 斶有句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用以形容他归隐时闲适的状态。正如登科与归隐是 两条矛盾的“殊途”,我们通常认为“走得快”和“步法稳”也是矛盾的。那么,究竟怎样 才能做到“蹄疾步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呢?“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又很平稳,引申为速度快并
14、且稳。“蹄疾”与“步稳”, 看起来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二者,我们为何非要“兼而得之”呢?这是因为,“蹄疾” “步不稳”,急于求成,则终将事与愿违;“步虽稳”但“跑得慢”,拖沓滞后,则必然错失 良机。蹄疾步稳方能行远。故而,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国家,“蹄疾步稳”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如何求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大要素,一个是主观心理要素,一个是客观方法要素。从“蹄疾”方面考虑,我们通常理解的“蹄疾”就是“跑得快”。但是“跑得快”可以 有两种理解:一是步幅大,二是步频大。步幅大有时难免会“马失前蹄。故而,步频大才 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小步快走,亦能致远,且
15、不容易摔跟头。小步快走其实是面对紧急情况时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有两个方面的要 求,一是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的平和心态,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有平和的心态,“小步”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 地走下去;二是要有“枕戈待旦” “夙兴夜寐”的急迫感,虽然心态平和、脚下不乱,但是 不断进取,绝不拖沓。虽是“小步”,但要“快走”。从“步稳”的角度考虑,步稳不一定是“慢力还涉及“步法”的问题。为何古人喜欢 骑马出行而很少骑驴?马的耐力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的步法很稳。而之所以人们不轻易 骑驴,是因为驴子的步法是四个蹄子聚到一起,然后弹跳出去
16、,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摔下来; 而马的步法是四个蹄子散开跑,即便跑得很快,步子很大,人也不容易摔下来。所以,面对 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步法”也很重要。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了。对于这种病毒的特点,开始时,我们是知之甚少的,但是, 我们坚持蹄疾步稳,小步快走,积极试错,不断调整。故而,我们的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因此,我觉得,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调整 步幅,加大步频,修正步法,蹄疾步稳,小步快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到达远方。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心快手慢”,如何让心“慢下来”,让手“快起来”,这是我们能 否在“任重”在肩的情况下还能“致
17、远”的关键。蹄疾步稳,小步快走便是解决之道。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 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 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 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 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 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
18、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 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 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 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 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 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 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 铜
19、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 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 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 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 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 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 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
20、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 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 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
21、、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学 开学 检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