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时空生成观.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时空生成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时空生成观.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三的时空生成也提起“一分为三”,总离不开对中庸、阴阳、矛盾的哲学探讨。中华文化经过千年演变和中外融合,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诸多对“一分为三”的思考是站在今人哲学的框架上去看待古人思维,难免产生偏颇。本文旨在立足古人视角,从 生成论的角度出发,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框架探讨“一分为三”的本意。1 “一分为三”的源流道德经说道德经1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述了“道”为最高境界,周 敦颐的“文所以载道”2,这里并不是指文可以包括“道”,语言只是承载“道”的工具,只勉强将“道”描述出来,而老子的“可 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日道”也是指“道”无
2、法轻易描述,这里并不是陷入了某种神秘主义,而是因为语言是有 边界的,如果可以轻易用语言文字将“道”表述出来,那也就不是至高无上的“道”。这种无以名状的“道”是最本源的,在佛 家属于出世间法,虽然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3“百姓日用而不知”4,然而从生成论的角度讲,它太广阔,太宏观, 不能直接生成我们的世界。“道”是无名无相的,而“一”是有名有相的,“道”和“一”是无和有的区别,我们的世界是存在的、 物质的,所以对无和有的划分至关重要。“一生二”进而指导世界的生成,这里“二”并非“阴阳”,将“二”理解成“阴”和“阳”是有悖原文旨意的。“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讲的是世界的生成,这里的“二”更贴
3、切地表述为时间和空间,即动和静,二者完全不同又相互联系。淮南子天 文训5“道始于虚霸,虚霸生宇宙”,这里“虚霸”即“一”,“宇宙”即“二”,淮南子齐俗篇亦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 方上下谓之宇”,这里宇宙便是时间空间的代名词。天下万物莫能逃离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外。然而用时间和空间来描述 这个世界还是显得略“粗糙”,它们仍然可以细分为三,中国古人将“三”提升至一个极致的地位,自远古开始人们就用“三” 的概念来描述时间和空间,时间有三,空间亦有三,三极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交合,世间万物就生成了,即“三生万物”, 至此,道德经中世界生成的逻辑体系就形成了。因此,本文从时间和空间框架把由道到时间空间的三分
4、简述为“一分 为三”的时空观。1.1 周易说周易是“一分为三”的又一宇宙图式,道德经阐述了由“道”到“三”演变,周易是将“三”这个规律数字化和 具象化的极致。数是万物的根本,孙子算经认为数为“万物之祖宗”,这恰巧与古希腊人认识一致,数大不出于“三”。 史记律书7记载“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周易的主要思想是用三来推演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每一卦还 有本卦、错卦、综卦、互卦、变卦等变化,详尽了“三”的所有形式。当今认为易经是由太极一两仪T四象一八卦一六十四卦推演形成,这仍然是二分法的思想。“一分为三”的思想 认为,先存在三爻,再将每爻赋予阴阳内涵,共得出八个卦象;先存在六爻,再将每爻赋予阴阳内
5、涵,共得出六十四个 卦象C周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二三爻体现事物的宏观属性,六爻体现事物的运行变化c与阴阳思想相比,八卦的三爻或六十四卦的六爻,更注重凸显的是“三才”思想,即“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以三为本是“天、地、人”三才思想的最早体现,道德经讲时三空三交合生成万物, 而天地人就是万物的高度概括。天地人是一种象,即主观个体对世界万物的主观感受。数和象是一个统一体,数是象背 后的规律,象是数的外在表现,“三”是数字规律,天地人就是它的外在表现。汉书律历志第一上网的“三统者,天 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史记封禅书的“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三”在天为
6、三光,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三礼,史记礼书“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自周以来的“三公”官制,也奉行着司天、司 地、司人的职责。孔子认为易经中三极六爻可以囊括世间万物,周易系辞上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 地之道”有所论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更是将这种变化描述为“天下 之文”和“天下之象”的根本。董仲舒9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中国上古帝 王是贯通三才才可称王,可见古人对天地人背后的“三才”思想非常重视。2 一分为三的时空观一分为三的时间观时间并非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到的只是物体运动
7、后发生的变化,可以取一个参照物来观察它的运动得出规律, 继而产生时间的概念。中国古代先民采用的是天文观察。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对天文的观察与道德 经周易关于三的论述几乎重合。说文中10“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可见 古人观察天象以获得启示。三分法也正是古人惯用的时间空间划分法,古人常用三、六、九、十二、二十七、三十六、 八十一等划分万事万物,而这些数的最大公约数正是“三工在宏观的时间观念上,佛教有三世佛的说法,即过去、现在、 未来。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的谜语也是一个近乎三分时间哲学的问题。中国古人认为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 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
8、纪而大备。岁星纪年法是将木星选为参照物,每年行走一星次,十二年一个循环。国语 11中将十二年称为一纪,那么三年就是一纪的最小单元。为与“三”这个数形成关系,古人也将一年定为十二个月,由于 日月运动时间的微小差异,无法与“三”完美对应,便产生了历法,汉书律历志第一上认为历法与音律关系密切,甚 至可以通过律数来推演差闰,而五音和十二律吕都从三分损益法推来,即以三为数之本推导出所有音律,历法中一个重 要功能便是通过置闰调和回归年与朔望月的周期。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赤道以北可观察为昼最长夜最短的一 天,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黄赤相交时为春分、秋分,这样最重要的4个节气便产生了,而四季的本质也是
9、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三处12。每个节气中正好三个月,是月与节气关于“三”的耦合,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三月为一年中的最 小单元。直至汉代完善了二十四节气,才可以有效指导农耕与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二分法与三分法结合的重 要体现。一个月可以三分为三旬,或从朔到望、从望到朔各分为三候,素问六节藏象论13提到“五日谓之候,三候 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三日”常是古人描述时间的一个小跨度,礼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14“象月之三 日而成魄也”,易经中“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二将三日作为一月中的最小单元。同样,当今也将一 日中的白天称为上午、中午、下午
10、,夜晚称为前夜、夜半、后夜,而古人更细致地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则三个时辰为 一日中的最小单元,以这样的规律可以无限细分。至此,时辰效法一日,一日效法一月,一月效法一年,年效法天象, 天象效法数,从宏观到微观的一分为三时间观便形成了。2.1 一分为三的空间观中国古人对空间也秉着一分为三的态度,后世常用二分法来划分方位,继而延伸出用八卦对应八方,直至如今的 空间观也是以八个方位为基础的。一分为三的空间观起源要更早,是一种概括性更强的空间观。六合是上下前后左右立 体的空间结构,而八方只是二维平面的结构。山海经海外南经中15“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用六合形容立体结构,四海形容面积大小。史记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一分 时空 生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