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密】25把握诗歌的情感(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原卷+解析).docx
《【考点解密】25把握诗歌的情感(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原卷+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解密】25把握诗歌的情感(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原卷+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诗歌文本阅读(把握诗歌的情感)A基础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别骆宾王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注】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为布农,贫,种瓜于长 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 围之中。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C. “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
2、乐观 的态度。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 耐人咀嚼。4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24诗歌文本阅读(把握诗歌的情感)A基础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别骆宾王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当歌应破涕,哀命返芬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注】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为布农,贫,种瓜于长 安城东,瓜美,故世俗
3、谓之东陵瓜,”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 围之中。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C. “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 的态度。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 耐人咀嚼。4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3 . C4 .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年华逝去、处境困顿的悲慨。【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C.,旦仍然告
4、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错误。当歌应破涕“中,应”为“应该”之意,结合后 句“哀命返穷愁”分析,诗人虽然认为对酒当歌之时应该不再悲伤,但是由于自己处境困顿, 怎么也无法摆脱这种愁绪。故选C。4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是骆宾王闲居齐鲁后期所作,诗人寄迹他乡,生活艰难,再加上在这萧瑟的秋季与友人 分离,怎能不心生伤痛呢?诗人用“伤年发”抒发年华老去的忧伤;“相看惜去留“,别时留恋 万分,不忍离别,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穷愁”中的“穷”,点明处境困顿, 结合背景可知诗人抒发了处境困顿的悲慨;“别后能相忆”则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自己内心 的悲凉。阅读
5、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注】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典出战国策赵 策。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 时为瓜时。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 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 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
6、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6 .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5 . C6 .漂梗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借此写出其边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内心的不安。瓜时 指移交职务之时,诗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长期艰辛行军”不全面,应为“长期艰辛行军和忧虑”。三联“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 行军辛苦,忧思边人
7、,以致形容枯槁。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五联“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 归的日子还长着呢。其中“漂梗,典出战国策赵策,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此处用典不仅写出自己因从军西 域而过着漂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而且包含内心的不安,一个“徒”字表达出诗人的无奈。“瓜” 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归 期”写出诗人对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颇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职务之意,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 渴望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此句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阅读下
8、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 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 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 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
9、之易水壮别和 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这一 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 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10.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9. A10. (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
10、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嘴误。“壮士”一词,此处是特指,指的是本诗写作的对 象荆轲。故选Ao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场景, 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 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 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等内容,可知,诗人自己佗僚
11、失志,身受迫害,通过与荆轲的对比,抒写对现实不满以及想 如英雄一般为李唐王朝效力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与苦闷之情。最后,这首诗的题目是于易水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易水送别的典故,来表达 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注】列宿,指群星排列。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 “青门”泛指送别之处。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
12、着静谧的古城。B. “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C. “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口相见的厚意。 D.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 6.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答案】5. D6.本联集聚秋”“雁”“月”“捣万家衣”几个意象,极力体现思念朋友与家乡之感。采取视 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式来描绘所见、所听景象。“秋后见飞千里雁”从视觉角度写远观之景, “月中闻捣万家衣”从听觉角度写近闻之景。层次井然。因为见归乡飞雁而心生凄凉寒意, 从而引发为远方之人而捣制的寒衣声
13、。写景状物符合人的认知,因果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自 然。【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诗人居无定所”说法有误。诗人是因为不知道皇甫冉郑丰两个人是否已经回到东吴还是仍 然客居西雍,渺无定踪,才不知道寄书当向何处。故选Do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中的“秋”“雁”“月”“捣万家衣”这几个意象。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 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或分别友人的怀念之情,因此, 诗人们常以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关于“月与“捣 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应征人员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备。所以,每到清寒时
14、节,在家的女 子就要在劳作之余趁夜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而唐朝时民间衣料依然是芭麻葛,需砍来芭 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此时,征人之妻不仅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在精神 上还承受着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煎熬。她们往往借助“捣衣”的劳作表达对丈夫牵肠挂 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所以它们都是唐诗中表示思念的常见的典型意象。所以诗人选用 的这几个意象,从其本身我们就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手法上见”是视觉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而诗人所见的大雁高飞之处远达千里, 所以所写的是远观之景。而后句的“闻”则是听的意思,诗人听见捣衣声采用的是听觉描写。 而炼制芭麻捣成葛布,这声音必不
15、会如大雁般千里之外还能听到,所以“月中闻捣万家衣” 所写的是近闻之景。在写作思路上秋后见飞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见之景,正是因为看见大雁南飞,深感凉意, 发觉寒冬将至,所以人们才会趁夜,诗人也才能“月中闻捣万家衣:诗人这两句诗,按照时 间顺序依次展开,由白天看见秋寒意象引发月下闻捣衣,也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逻辑, 思路顺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岁晏村居石介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月霍【注】头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注】:肉羹。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
16、。8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案】7. C8.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 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误。“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冬天过后菜苗苗开始发绿了,阳 春将
17、至茶苞苞也露出鹅黄。表现“春近”的大地生机与活力,寄予作者的喜爱与期望。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蕾头的美味 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 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作者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尾联“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 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 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膏粱”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 膏粱的富
18、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嵋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靖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注】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 写下此诗。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届”字指出其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8 .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C.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
19、,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D.尾联用“靖函之固”来作比,以靖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9 .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 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7 . C8 .诗歌意境(意象)阔大雄浑。雄关接天,飞阁与秦地树木相连,城墙压低陇地云烟, 天山耸拔,戈壁苍茫,整体意境高大壮阔。(或写:景色雄奇壮观。嘉峪关高与天接,阁楼 凌空欲飞遥接秦树,长城城垣压低云烟,天山陡峭耸立,戈壁辽阔无边,一派形胜雄奇之景。) 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人虽是万里谪戍伊犁,但本诗情感却无低沉悲观之意,而是洋溢着 对雄关峥嵯壮观景色的赞美,借此展
20、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雄壮气度。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弘远,用语雄健,展现了时 空的开阔渺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语言夸张,突显了关隘的气势逼人和雄壮险峻【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C.“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错误,第六句“翰海苍茫入望迷”是以大漠苍茫衬托嘉峪关的 雄奇壮美,不是写条件艰苦。故选Co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高壮”即气象高远、景象壮观、胸襟阔大、情感激昂等。从诗歌意境来看,“严关百尺界天西”,极写雄关高大,仿佛上连西天,不但界定地理的疆界, 还界定了西天的疆域;“飞阁遥
21、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夸张手法,写出嘉峪关远连秦 地树木,高大的城墙甚至压低了陇地的云层,从上下左右的空间范围写出雄关的高大壮阔; “天山崂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写出出关所见的壮阔景象,天山陡峭高立,戈壁苍茫 辽阔,整体意境呈现出雄奇壮阔之态。从诗人的情感格调来看,虽然是“被革职,谪戍伊犁但诗歌中却无一丝被贬谪的怨怨悲 哀之情,反而充满了面对雄奇边关之景的赞叹之情,前三联的雄奇壮阔之景,展现出诗人阔 大的胸怀与高昂的激情,尾联“谁道靖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流露出诗人对于此地 险要,担忧国运的忧思。从语言特点来看,诗人用词与修辞特意用了能展现广阔雄奇特征的词语,如“百尺”“万
22、里”, 写出空间的高大与广阔;“千古”突出时间的久远。在修辞上,多用夸张,如“斜压陇云低”, 说城墙高大到压低了天上的云层,又把函谷关比作“一丸泥”,通过缩小夸张,来极写嘉峪关 的雄壮,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B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黄州苏轼病疮老马不任鞍,犹向君王得敝帏。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瘦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注】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由黄州改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离黄 州时作此诗。鞅:马络头。敝帏:残破的帷幔。在这里比喻皇上怜恤臣下,给予一定的 官职。长腰:楚地一种上等
23、的长腰粳米。瘦:生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当时汝州饮 用水缺碘,流行大脖子病。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老病的马不能胜任络绳束羁自况,委婉表达自己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的处境。B.颔联化用佛家不三宿桑下的典故,表明在黄州已久,已对黄州产生深深依恋之情。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D.尾联诗人表达自己年老时还想回黄州的愿望,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们不要对他有非议。18.清代纪的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7. C18.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婉转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解密 【考点解密】25 把握诗歌的情感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原卷+解析 考点 解密 25 把握 诗歌 情感 训练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新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