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docx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力求概括和总结20世纪以来 自然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论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 其思维方式,展现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和演化的不可逆性与序向,揭示自然界演化的自组 织机制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物理学经典理论体 系的建立,曾使不少科
2、学家认为,物理学的主要框架已经构成,剩下的工作只是把一些物理 常数测得更准确,并将一些基本定律应用于各种具体问题。然而,正当他们认为物理学已到 了顶峰而陶醉于“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两朵乌 云”,这就是当时用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20世 纪初,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学家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创建了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之后,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 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自然观上具有根本变革性质的
3、新学科、新理论。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微观三大层次上,使整个自然科学形成 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概要说来,由相对论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高速 及宇观领域的;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微观领域的;由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宏观的领域的。它们分别从观、 微观、宏观三大层次上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2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1)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的狭义相对论,从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空间与时间均匀 性出发,导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尺缩效应、时间延缓效应、质增效应、质能关系式等重要 结
4、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统一性。1916 年他创建的广义相对论,提出在任何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可以表示为相同的数学形式(广 义协变原理);引力场对物体的引力作用与物体的加速运动是等效的(“等效原理”);推断出在 引力场中,时钟要变慢,光的路程要弯曲;指出时问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 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从而扬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问观念,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在一般系统论中,是用 “等级性”、“等级秩序”来描述这一现象的。一般认为
5、,自然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自然界物 质系统的纵向联系的体现,它揭示了物质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有序关系。实际上,自然 系统的层次性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在某一等级上又可以分为多侧面的层次,即同一级 的复杂系统,可从横向上分为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各自相互独立的平行层次;二是一 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系统以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为基础,还可以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 统,形成交叉层次。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从宇观到微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人们都能见到这种层 次性。在宇观世界,存在着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层次;在 微观世界,有分子、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层次。在生物界,则存
6、在着生物大分子、细 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自然系统的这种层次性特征,实质上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而系统的等级层次 恰恰是在差异形成的“关节点”上被区分开来的。在两个层次之间往往存在着“关节点”, 两个“关节点”之间属于一个层次。“关节点”之外属另一个层次。在“关节点”处,系统 的性质出现质的飞跃,系统的层次随之发生转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各个非连续的部分 (层次)“是各种不同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决定一般物质的各种不同的质的存在形式二自然系统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 间断性的统一。系统连续性的中断形成相互异质的层次
7、。横向结构连续性的中断,形成横向 层次或平行层次;纵向过程的中断,形成过程层次。中断的关节点,即是相邻层次的分界线。 层次与系统在结构上是相对的,系统是多质、多量、多层次、多向的复合结构,而层次只具 有系统结构中一部分特定质的结构内容。系统与层次结构上的对立,引起了两者在功能上质 与量的根本差异。系统与层次的统一性表现在:系统与层次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 .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谓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 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所谓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 表现出
8、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自然系统的功能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 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于一个自 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没有内部的联系,就不会形 成系统的结构:而没有外部的联系,也不会有系统的功能。与系统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反,系统的功能由于系统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例如,由20 种氨基酸和4种核甘酸组成的生命系统,由于它们相互组合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 结构(生命个体),导致了地球上2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的存在, 出现了功能各异、绚丽多姿
9、的生物世界。自然系统具体的结构纷繁复杂,但总的看来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其一,同时态的相对 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与组合秩序。例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有的自然系统尽管存在十分短暂(某些共振态粒子的寿命为103秒),也有其相对稳定的空间 结构,并且正是结构使得该系统具有其他系统相区别的属性。其二,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 间结构,即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如某些自然系统随时间的周 期振荡,生命系统中存在的时间节律等。由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因此系统空 间结构形式和时间结构形式一般是交织在一起的,系统诸要素不仅在空间上有相互结合的关 系,而且在时
10、间上有前后更替的顺序。“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根据目前科学所达到的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物 质系统的结构,主要是由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构成的。 在质量巨大的天体系统之间,由于引力相互作用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才构成星系团的结构、 恒星系的结构、行星系的结构等。由于原子内部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问、各种不同状态的电子 之间、分子内部各原子之间以及物体内部诸分子之间存着实质上是电磁相互作用,于是才构 成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物体的凝聚态结构;而原子内部的核结构、强子结构等则只要是 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的综合结果的具体表现。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量子 生物学
11、也力图用这四种相互作用来解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 的基本相互作用是一切物质系统结构的本质与根源,而自然界的各种系统的结构则是这些相 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利实现方式。2 .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 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这一图景一方面表现为无数相同等级的系统相互依 存,构成水平网络,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不同等级的系统在纵的方向上相互联系构成的垂直层 次结构。所谓“立体网络”结构,还包含着这样两个意思:一是每一个物质系统并不一定由 紧接着的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所构成,它可能由其底
12、下相隔若干层次的某一层次或几个层 次的系统组成,例如原子是由下一层次系统的原子核与再下一层次的电子所组成;有一些恒 星如中子星则是直接由基本粒子组成。二是某一层次的系统组成高一级层次时,并不一定组 成唯一的高层次系统,而是可以组成两种以上的不同层次,因而层次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分支 的现象。例如,分子这一层次既可以组成凝聚态物体、行星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 层次的系列,也可以组成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系 列。这种关于物质系统在垂直方向相互叠加形成的自然图景,拉兹洛曾给予了这样的生动而 形象的描绘:”自然界的组织结构就像一座复杂的、多层的金字塔,一一在它的底部
13、是许多 相对简单的系统,在它的顶部是几个(极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有自然的系统占据了这些 界限之间的位置;它们同上面和下面的层次连接在一起。就它们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是整 体,但就更高层次的整体来说,它们又是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系统等级序列的最上层和最下层都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它既无上 限,亦无下限。我们既不能把整个宇宙看做是目前所知道的总星系,也不能把已知的基本子看做是构成宇宙的最小单元。物质层次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思考题:1、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2、系统自然观的意义何在?(2)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913年玻尔建立的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923年德布
14、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概念,925年海森堡建立的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谬(SchrSdinger, 18871961)建立的波动力学,以及之后玻恩对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揭示了崭新 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对立 统一,突现了量子(微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从而根本改变了精确确定的连续轨迹的经典概 念,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被因果律仅作为一种近似的和统计趋势的概念所代替。贝尔 定理的证实,确认了量子关联的实在性。这种量子关联是非定域性的,它既存在于人与自然 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又表现在宇宙的过去与现在之间,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 分割
15、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部分是普遍关联着的。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入到人类日常感性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它反映了人和 自然相互作用的特征,表明了人只有通过仪器装置才能观察和描述自然,人只有在同自然的 相互作用中才能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人绝不是自然之外的与之分离的观察者或存在者,而 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参与到自然现象中去。“量子关联”这一思想,最初是玻尔在193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 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中提出来的。他强调把经典物理学体系分离为各个部分的处理方 法在量子领域内已经失效,因为只要两个体系合成一个单一的体系,即使只在一段有效的时 间内,这样的一个组织过程就不再能够
16、分离。之后,经过玻姆和贝尔的研究与分析,使得量 子关联的实验检验成为可能。自1972年以来物理学界所完成的实验表明,量子关联确实存 在。(3)分子生物学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 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它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水平,推进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生 物大分子层次上阐明了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分子生物学表明,所有生物, 包括非细胞的生物一一病毒,都有着共同的遗传物质一一核酸,而核酸也有共同的核昔酸链 的分子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遗传机制。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 表明现代生命科学已发展到足以改造人类自
17、身、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程度。自然界的人化过 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 他自身的自然”。分子生物学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将人的力量也包含其中的更为现实的自然图 景。3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 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 究的第一批成果。美国的维纳(Norbert wiener, 18941964)所创立的控制论是最早把对象作 为系统考察的学科,为研究系统的性质提供了广泛有效的概括形式和处理方法。加拿大籍地 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18、(19011972)创立的系统论,第一次定义了 “系统”为“相互作用 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提出了 “整体不可分性”的“机体论”和“整体论”原则,使科学 研究的对象从孤立的部分转向系统整体及其规律的研究。美国数学家申农(C.E. Shannon, 19162001)创立的信息论,则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系统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在系统中如何有效 的传输的理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 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理 论以及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
19、则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普里戈金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阐明 了系统新结构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论证了系统进化的可能性。德国物理学家哈肯(1927 ) 创立的协同学,探讨了在突变点上,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竞争即自组织 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法国数学家托姆建立的突变论,超越了 “自然界无飞跃”的渐进进化 思想,使突变现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给系统科学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德国生物化学家 艾根(Manfred Eign)提出的超循环论,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形成的自组织形式,架设了从无生 命向生命过渡的桥梁。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勾画了自然从存在到演化的画面,展示了自然 演化的不可逆性和序向,不仅指出自
20、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 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生物学家R.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Mitchell Feigenbaum)等人创立的混沌理论,揭示了以往科学未曾料想到的隐藏在混乱现象深处的惊 人秩序以及自然万物生长演化的普适规律,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 揭示了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确定性自己规定自 己为不确定性一一确定性系统自己产生了随机运动。它从根本上消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 预测性这一观念。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21、耗 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等现代 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 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 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 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 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 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1 .从存在到演化以往的自
22、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所描 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 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 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属性 从而提出了“内部时同”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 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 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2 .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
23、,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 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 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去和未来 都会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 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 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遍行 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凤毛麟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 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3 .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 发展 系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