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食品业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闲食品业行动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休闲食品业行动计划、休闲食品业发展目标:实现产品种类多样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工 艺现代化,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休闲食品加工 企业,形成一批休闲食品加工业高端和知名品牌,建成在全国具有影 响力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休闲食品基地。发展路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抢抓消费升级机遇,充分挖掘休闲 食品健康休闲属性消费潜力,细分人群切入,有针对性地加快新产品 研发制造,推出更多精品、爆品,扩大品牌和市场优势,巩固领军地 位。加快合肥、芜湖、宣城、滁州、安庆、黄山等地坚果产业发展, 推动行业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推进坚果及其衍生产品 精深加工,开发复合型坚果产品、植物蛋白
2、饮品、坚果饮料、坚果代 餐粉等健康、高端产品。依托宿州、淮北等罐头产业集群,加大果蔬 贮藏和加工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发展果酱、冻干果蔬、 蔬菜汁、发酵蔬菜饮料、净菜、蔬菜膨化食品、果蔬粉、蔬菜脆片、 具有特殊功能的花色蔬菜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充分利用安徽丰富的 谷类、果蔬林产品原料,积极发展健康性、营养性、多味性、个性化 焙烤食品,重点开发低热量、无糖焙烤食品。适应休闲食品社交属性 变化,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线上电商、终端 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 6%o从三大食品行业全年利润增速看,食品制造 业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酒、 饮料和
3、精制茶制造业低于全国9. 1个百分点。二是龙头企业牵引力和 品牌影响力尚需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 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数量偏少,牵引带动力有限。区域公共品牌 对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资源优势发挥尚有不足,部分行业企业品牌 影响力和效益不高、知名品牌较少。三是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与市 场需求还不够充分匹配。四是创新能力偏弱。产学研用结合还不够紧 密,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转型尚需全面深入推进,食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制造程度还不够高。六、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 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4、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以推进食品工业提质扩量增 效为主题,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 为保障,以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为 突破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路径,推进食品 工业增优势品种、提一流品质、创徽派品牌,发挥安徽食品工业比较优势,着力在四化同步中全面拓展食品消费需求,培育重点优势产业 和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加快安徽三地一区建设贡献食品行业责任 和担当。资料来源:安徽省十四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门店以及品牌宣传等全渠道营销模式创
5、新。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全产业 链,优化原料种植、生产布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 平。二、龙头+配套促产业集聚以抓龙头、补链条、延产业、育集群为总体目标,培育一批引领 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链主企业,引导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 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以龙头企业、食品产业基地、特色食品产业园区 为依托,落实食品产业园发展政策,打造一批集群平台。引导包装、 检测、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向园区(基地)集聚,加速形成集聚效 应,打造质量安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富有竞争力、具有安徽特 色的食品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1、培育集群创新体系加大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力度,增加自主 创新能力
6、。加快食品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提升设计、检测、 冷链物流、营销等园区基础设施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 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开展食品产业协同技术攻关,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推动集群转型升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食品企业,支持集群内龙头企业建设 食品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集群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建设 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开展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3、营造集群良好发展环境因行业制宜提升园区内基础设施水平,鼓励集群所在地研究制定 集群培育政策和措施,推进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
7、协调解 决相关问题。鼓励发展新型集群促进机构。加快集群宣传、交流、推 介,提升知名度、影响力。三、保障措施(一)加大政策引导加强组织协调,发挥部门合力,落实国家和省促发展的各项财政、 税收、金融、土地及减负等政策,运用好制造强省、民营经济以及农 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人才等政策,持续推进食品工业提质扩量增效, 推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 展之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依法依规引导科技、资金、人 才、平台、项目等发展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园区聚集。(二)营造发展环境落实一改两为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
8、改革,创一流营商环境。 继续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宣传企业诚信、安全生产, 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质量安全 管理企业主体责任,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本质管理。常态 化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提高服务效能。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在加 强政企沟通联络、推进双招双引、搭建行业发展平台、促进跨区域开 放合作、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三)加强产业合作加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分工,促进上下游深度合作。加大招商 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汇聚要素,做强增量,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开 拓省外、境外优质原料基地和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合作
9、,促进产品、服务、资本出口,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参与国 际竞争。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 食品博览会等知名展会,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四)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加强食品工业高层次人 才引进和培养。加大食品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科高校、 职业院校与产业精准对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精准培养,积极开展 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食品工业发展,为 食品工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四、线上+线下促消费融合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引 导企
10、业通过线上线下营销等多种方式畅通市场销售通道,引导企业大 力发展互联网+研发互联网+零售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创新 模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营销体系。对接用户个性化需 求,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定制,激活消费需求,拓展新的增长点。鼓 励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创新产品供给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精准判断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市场变 化,推动食品工业向营养、健康、安全、多样、方便、美味的方向不 断发展,不断开发中老年食品、婴幼儿食品、特殊配方食品等功能化、 个性化产品,着力实现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供给,满足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2、挖掘消费需求促进食品消费
11、不断扩容、提档、增效、出新。引导食品企业加大 技术、商业和管理方式创新力度。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 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打造立体化 营销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鼓励借助新技术或第三方 平台拓展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社群营销、云逛街、云展销等新模式, 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3、加强物流服务推进食品速冻技术、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企业冷链 运输服务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运输物 流领域的应用,加快打造集采购分销、温控仓储、检验检测、冷链运 输、加工配送、展示交易
12、、电子商务、终端连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 温控供应链,着力构建全链条、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的现代化冷 链物流体系,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五、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 展理念,持续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培育龙 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食品工业保持稳定发展,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能 力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全省工业8. 4%的 营业收入,贡献了 9. 2%的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占全国食品工业的 3. 9%,利润总额占全国食品工业的3. 4%o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食品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模
13、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2020年,我省规上食品 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75. 3亿元,利润总额211. 6亿元,营业收 入利润率6. 7%,比2015年提升1. 4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 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5年末的 70. 2:14, 9: 14. 9 调整为 2020 年末的 64. 9:18. 0:17. 1。我省食 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新产品持续涌现,基本覆盖了 食品工业主要行业门类,产品结构持续向绿色化、多元化、便捷化、 品质化方向发展。产业集聚势头明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招引优强企业,形 成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
14、辐射带动力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 精特新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20年,全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 10241家,其中规上企业2183家。从区域看,皖北、皖中、沿江和皖 南地区围绕特色和优势,食品工业集聚规模步伐加快,均形成了具备 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从优势产业看,印发实施促进安徽 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果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十三 五末,全省规上白酒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 5亿元,产量位列全国第 五位。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77. 32亿元。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分别 稳定在7万吨、2. 9亿美元水平,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位。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
15、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195个,居全国第四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 19. 2%o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个、有机农产品基 地8个。推动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建成国家级地理标志 生产基地示范样板1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2个。 农业化学投入品持续减少,绿色食品标识知晓率持续提高,绿色食品 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稻米年产量320亿斤,居全国第 六位,小麦年产量350亿斤,居全国第三位,玉米、畜牧、水产品、 中药材等产量居全国前列,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优 势基础。食品工业通过对各类农产品原料的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有 效拓展提升了农产品
16、加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决筑牢食品 安全底线,十三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以及系 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工作 责任清单全面建立。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 全条例修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监管全面推行,食品安全 追溯体系逐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 管理办法,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提前达到国家要求的4批次/千人目标, 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持续加 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17、。 培育省级新产品172个、安徽工业精品31个、省企业技术中心69家、 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智能化水平继续提高, 清洁生产程度继续提高,服务型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培育省级智能工 厂10家、数字化车间47个、绿色工厂27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1 家、工业设计中心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3家、信息消费体验中 心13家,通过管理体系标准评定179家。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入选工 业和信息化部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截 至2020年,共有47家食品企业通过宣传助力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 品牌,地位持续提升。食品企业品牌影响力与品牌运营能力逐渐增强。 培育食品行业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55家,13家企业入选全国食 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典型成果展。加快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 系,举办4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培训班,累计培训企业 420余家。当前,食品工业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和问题。一是行业发展增速趋缓,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