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插秧歌》(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秧歌》(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插秧歌学案一、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o吉州吉水(今江西)人。著名诗人,与、范成大并称为“”,当时被奉为o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励杨万里以“”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m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 土、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谥号“。杨万里的诗作数量极富,在宋代仅次于陆游,达4200余首。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初学,重在字
2、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讲究所谓“,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 的语言表达出来。(二)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之辛劳,作该诗。(三)题目解读“插秧”指将秧苗栽插于 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 里。插秧歌是杨万里在途中见到农民男女老幼冒雨 后写的。(四)字词1 .明确字音。兜() 黎() 蓑()胛()渠()朝()霎()前()匝()2 .解释词语。O央兜婺:胛:渠:半霎:, 前:.匝:.照管:.(五)板书设计埔秋咏杨天里日室手法 、拉秧接秧
3、芬作分秧推&秧白手苗雨中痛秧匕匕口俞|女三口平口奂tH大成智i吾言二、合作学习第一组阅读插秧歌,回答下面问题。1 .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8. “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 苦耐劳的精神。C.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 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2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笠是兜黎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 析
4、。第二组3 .下面对插秧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一、二句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装”和“甲”借代,暗示抢插无异于一场战斗。C.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七、八句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4 .诗歌的尾联写得极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试加以赏析。第三组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 “接” “拔” “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
5、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C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7、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 民俗文化和历史o尽管,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 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 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插秧歌 秧歌 一语 文教 统编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