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学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学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识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2、能力目标: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 “神”的辩证关系。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 情。【学习重点】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学习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
2、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法指导】朗读法 提问法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淅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o出身于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 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 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 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 有沉沦春风沉醉的
3、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 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 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熟识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 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 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 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 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
4、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 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二、自主学习I、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混混沌沌( 一掾破屋( 平平仄仄()潭桓寺()槐树()担帚()落蕊()北四桥()蟋蟀()噬叫()房提()譬如()题废()更鱼()2、好句积累:收集关于秋天的诗句写下来,至少四句。三、合作探究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2、快速阅读,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 天怀着怎样的情感?3、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
5、他选取了 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4、根据文章内容,你能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四、课堂测评1、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a夜月b钟声c虫唱d柳影e芦花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A. d b a e cB. c d c a b C. a c b d e 2、“落蕊”的“蕊”字读音是()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zh i )韵B潭柘(zhe )寺C普陀(tu6 )山D廿(ni d n)四桥 五、课后作业一椽(yu d n) 落蕊(ru i ) 房槐(1 I n) 着(zhu 6 )衣嘶(s i )
6、叫 橄榄(Idn) 陪衬(ch d n) 混沌(dun)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 后?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1、朗读第一部分文字。2、本文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内容是“秋”,而在行文中,作者是 否只写了北国之秋?3、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的呢?5、文中“尝一尝”能否换为“看一看”,为什么?6、作者为了表现北国之秋的美妙,运用了什么
7、表现手法?有何作用?7、这种情感衬托或对比,在文中哪个部分有再次提到,进行呼应?8、“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 合适的” 一句,为什么说这种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9、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作者写第2段的目的是什么?三、课堂测评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O他这样做的原因 是:。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o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0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 的最佳状态。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 的程度。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朗读第1、2段,再
8、次体会作者对文中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第三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第二部分文字。2、既然作者如此钟情于北国之秋,那么他又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 独特?(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故都秋景的画面)二、合作探究研读第3段1、朗读第3段文字。2、第3段中,作者观察景物时立足于何时何处?开头排比的五处风景名胜起什么作用? 文段中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秋景的?3、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或作者对最典 型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 什么?)研读第4段1、朗读第4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9、。2、写落蕊,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3、写落蕊扫后的丝纹有何作用?4、为什么会有“落寞”之情?三、课堂测评1、,第4段中第一句话中的“也”字有何表达效果?2、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 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 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 O3、“蓝朵” 一词是 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o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 o5、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 o6、第4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 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些文字是
10、写0四、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 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 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 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
11、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乙处()丙处()丁处()2、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四季皆有,不是秋天特有的景色,故而一笔带过。3、作者从、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 亲切感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故都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