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docx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论语十二章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 标 解 读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 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焦 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简要阐述了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思想,分析了孔子关于 “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 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其思想内 涵的深刻把握。教 学 目 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想关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及课
2、下注释理解并掌握“敏” “就” “朝 ”“喻”等重点实词及“焉”“矣”“之”“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省略句、状 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儒家思想“仁” “义” “礼”的基本内 涵。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 点。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孔子有关君子品德及修养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 怀“仁”懂“礼”讲“义”的中国公民。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
3、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准 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Hj-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民族进步的标志。当个人欲望与社会 规范出现冲突时,如果当代青年一味 追求个人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人 人以自我为中心,将不利于国家的精 神文明发展。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 加给别人,孔子认为“恕”是可以终 身践行的原则。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处 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换位思考,心胸宽广,宽恕 待
4、人能够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 系;另一方面,倘若将自己不喜欢做 的事情就推脱给他人,这不仅是不尊 重他人的表现,同时也容易与他人发 生矛盾。总结同学们,学过本文希望你对君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生 活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按照君子的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让自己 也能成为孔子口中的“君子”。(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导入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 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或许也 可凭只言片语拨云见日,受益终身。论语如高山巍峨,典美深奥;如 谦谦君子,修己怀仁。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铺路搭桥, 感君子之风,践君子之行,成君
5、子之德。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兴 趣。新课教 学课堂环节01: 知人论(知人论世:只有了 解一个人所处的时 代背景,才能理解一 个人的行为和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 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 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 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 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义。3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 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 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 种大的动荡组
6、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 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 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 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 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补充人物身份 和历史背景等 相关文化常识文言文阅读把 握关键字词的 含义,疏通文 意是读懂文章 ,体会情感和 把握主旨的前 提。在文言文 阅读的过程中 要注意到一词 多义、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等文 言知识,并在 此基础上,结 合写作背景, 文人的生平经 历,理解“义 理”这一层面 的重要内容。课堂环节02: 初读感悟任务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思考1】研读第
7、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食:动词,吃饭敏:勤勉而1:表并列就:接近、靠近。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2:表顺承正:匡正,端正己:通“矣”,相当于“了”。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 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思考2】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份)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倍(yi):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僧。八(八行
8、八列,共六十四人)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 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思考3】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思考4】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于:引出动作对象,无实际含义。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2 .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主 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 认同上述观点。
9、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 求,从吾所好。”(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 耻也。”(泰伯)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 可以为成人矣。“(宪问)明确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求“利”本身无不 妥。孔子并不排利。【思考5】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名作动,与看齐。
10、焉:兼词,“于之”,翻译成“向他”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 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思考6】研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雍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 鄙俗史:虚饰,浮夸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 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 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
11、显得虚 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拓展】理解“君子”概念的变化君:从尹,从口。“尹”,手执权杖形,本义是治理;从 “口”,表发号施令。君子,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一理想的人格目标【思考7】研读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 伯)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士:读书人。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刚毅。以为:把作为已:停止。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 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 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教案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