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L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点:L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悲凉的情感。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 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课文
2、的思想内容, 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 步的品味散文感情教学过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的“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那么,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秋”景 如何? “秋”意怎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咏秋散文精品故都的秋。1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
3、与郭沫若、 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 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 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 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 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2 .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
4、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 赴福州,在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 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 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 .检查预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混混(hun)沌沌(dun) 廿(nian)四桥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师:大家都读过
5、课文了,那么题目“故都的秋”中,“故都”指的是哪里?为什么作者用“故 都的秋”做标题而不用“北平的秋”?参考: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 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 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 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 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一见如故)师:了解了这一点,请大家在快速阅读课文,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总体特 点。【清、静、悲、凉】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
6、们知道作者是南方人,他笔下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呢?参考:一点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领 略秋的过程上,总是不合适的。师:请大家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 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 京腔的互答声中。师:那在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总结一下,文章中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1)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7、“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 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联系背景】参考:郁达夫,三岁丧父。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J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 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中的“哀愁”。(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学生讨论
8、后回答,教师总结:秋槐落蕊图:静一铺得满地的落蕊,哪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 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 闲;悲凉一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秋蝉嘶鸣图:静一处处蝉鸣声;悲凉一秋蝉衰弱的蝉声闲话秋凉图:清一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一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一凉风、雨后 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秋果胜景图:清一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一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 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色:碧空蓝朵黄中带
9、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味: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 韵,如入其境。掌握了以上内容,基本上已经对文章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一分,以作 者对秋的态度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1-2):赞秋北国秋感:清静悲凉江南秋感:慢、润、淡第二部分(3-12):绘秋小院秋晨色冷色调。秋槐落蕊声寂静与落寞闲话秋凉味悲凉秋果胜景第三部分(1314):恋秋南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故都 教学 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