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调歌头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苏轼也以秋月为题材,写了 一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 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 天,我们来赏析苏轼的这首咏月绝唱,看看这首备受后人推崇的词妙 在何处。【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词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作者简介】苏轼(10377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眉州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
2、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 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 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写作背景】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因与 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写此词时, 作者39岁,在密州做官。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 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 赋词怀之。【读音停顿】水调歌头苏轼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4),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d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T)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chGn juan)。【整体把握】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小序 部分,它有什么作用?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一一,怀念弟弟子由。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首词的线索。明确:上阙:饮酒问月,抒发人生感慨。下阙:对月
4、怀人,抒写离合 之情。线索:明月合作探究1、作者在上阕发出了什么疑问?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疑问?明确: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 何年”的疑问。作者政治失意,孤寂苦闷,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 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向往。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理?明确:政治上的失意让作者产生了乘风飞往月宫的奇想,但他又担心 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消极避世;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 于社会,积极用世)3、“高处不胜寒”现在常用在什么语境里?明确: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14 诗词 水调歌头 教学 设计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统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