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2六国论检测卷一、选择类1 .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以地事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B./C./D./2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B.C.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之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始速祸焉速:招致。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
3、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世以其父子俱知名, 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B.文本一的语言颇有特色,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偶句、设问句,比喻句, 丰富多彩,交相辉映。C.文本二中的“纵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由苏秦提出,是指六国分别与 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D.文本一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以”和文本二中“若是,则六国无 术以自存乎的“以意思不同。27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六国论第一段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B.苏洵的六国
4、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 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 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 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2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29 .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5、题。材料一:(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乃密诏庞 籍招纳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使文贵至延州议和,然犹倔强不肯削 僭号,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 诏籍复书许之。元昊知朝廷许和有绪,乃遣其六宅使贺从勖与文贵至延州上书,自称“男 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籍送使者阙下。夏四月癸卯,贺从勖至京师,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许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则是谓契丹无敌于天下 矣。须令称臣,乃可许和。”蔡襄亦言:“元昊自称兀卒,既又译为吾祖,特以侮慢朝
6、 廷。使朝廷赐之诏而亦日吾祖,是何等语邪!不可许其请。”帝皆不听。时元昊倚契丹, 邀索无厌,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韩琦力陈其不便,帝嘉纳之。良佐至夏州,元昊 亦遣嘉鼎聿舍、张延寿等来议和及岁币。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乞画番、汉所居中为界,于内听筑城堡;凡岁赐银、 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乞颁誓诏,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帝遣使赐元昊 诏,从之。十二月,遣尚书员外郎张子爽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黄金 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金涂银印,文日:“夏国主印。”约 称臣,奉正朔;许自置官属;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喈;命 国子博士高良夫等
7、会夏人画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馆宥州,终不复至兴、灵,而元昊 帝其国中自若也。(选自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删节)材料二: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苏洵六国论)3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元昊上书A请和B时C西鄙用兵D
8、日久E帝心F厌之G乃密诏H庞籍I招纳之3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所,即宫殿。“阙下” 就是宫阙之下,帝王所居的宫殿之下,这里借指京城。B.癸卯,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记录日序的方法。从甲子开 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C.厌,这里是“厌恶、讨厌”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何厌之有”中的“厌” 意义不相同。D.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六国与秦国 并称为战国七雄。3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昊派人到延
9、州议和,却不肯放弃帝号,并出言不逊。在之后的延州上书中,他虽然认宋皇帝为长辈,但却自称“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B.在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宋臣们的态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张对西夏要强 硬;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C.宋和夏达成了议和协定: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赐给夏大量银、绮、绢、 茶,设置边境交易场所,划定双方边界等。D.夏虽表面向宋称臣,奉宋为正统,但在夏国国内,元昊却依旧自称为帝。宋每 次派使者前往,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进不了兴州、灵州。3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10、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4 .材料一“庆历和议”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事件,可视为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之一。 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述材料二的写作意图。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1谏太宗十思疏(节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1、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忱,必竭诚以 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材料2六国论(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12、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3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虽董之以严刑()(2)暴霜露,斩荆棘() 3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奉之弥繁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秦兵又至矣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举以予人 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 .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
13、守之难乎?38 .材料1与材料2在论证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根据六国论第3段,完成题目。(原文略)3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o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是故:因此不免:赦免不了革灭:消灭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0.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o齐人勿附于秦斯用兵之效李牧连却之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三国各爱其地C.D.A.B.41 .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工B.作者申明了燕
14、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D.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42 .将以下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5、,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
16、论)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 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 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 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 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 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 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
17、不悲哉!(选自苏*敢六国论)43 .下列用“尸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44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多,如
18、卿,燕人称 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烛之武日“君知其难也”;如竖 子,亚父日”竖子不足与谋”,此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 台B.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沛公欲 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C.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D.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 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45 .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
19、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 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 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 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 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46 .翻译下列句子。(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7 .苏辙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提出
20、的主张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六国论(节选)苏轼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鸯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 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 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 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 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 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 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
21、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券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 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 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 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 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 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
22、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宛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 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栾城集)六国论(节选)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呜呼!以赂秦之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六国论 同步 练习 统编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