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docx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创设历史情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则成为达 成之要。其中,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既有利于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之炬,亦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而近年来与之相关的建设与数字化开发,为这一探索提供了便利条件。博物馆本身便是“见证着历史”的当下,其展列的丰富的实物史料,印证着信史的叙述、史学家的分析, 有助于学生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精美绝伦的历史工艺品、高大坚固的历史建筑,反映 着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应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形成对历史时空、历
2、史背景的直观认 识,增强自己的时空观念。此外,博物馆内的导言、解读,又引导着学生储备历史解释的角度,并在对历史 加深认识、感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培育家国情怀。近年来,应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热点。一线教师们时常选用文物等来印证 或说明某一结论,“文物为辅”,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但囿于有限的课程容量及教学内容的多元层 次,课程的整体效果对教师的课堂控制力和历史解说力提出较高要求;部分教师则依托学校地理优势,为学 生创设实地考察博物馆的机会,但这种机会较为有限,学习效率相较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言没有太大优势。因此,本课基于“历史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探索将博物馆展览与教材
3、内容有机结合,作为实体课堂 的辅助。依据课内骨干知识,爬梳河南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并综合利用馆内的文物资源、文字资源与模型资 源,带领学生线上“逛展”,用展内资源辅助进行课内学习,实现课本与博物馆的联动,进而抓住重点,攻 克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历程与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实质是借助教师的有力引导,帮助学生搭建自主学习 的桥梁,建构对历史的系统认知。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的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国史学习的开端之要。从内容上来看,按照马克思社会形态 论,主要涉及到封建社会之前的两个社
4、会形态“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因此也是“启下”的一课。本 课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 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基于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理念,为保彰后续课程的有效开展,本课需借助文化遗存和夏商周的制度与 发展,从制度建设、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等至少三个维度来解释“中国”这一概念;若以“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巩固、完善和衰落作为串联第一至第五单元的线索,本课尚需明晰“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的特点,并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关联。此外,
5、“早期国家”的说法体现出历史辩证 的思想,对这一概念展开探究与澄清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从初高中衔接角度来看,本课所谈主题在初中阶段已对包括“人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 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的异同”及“夏商周的兴亡与政权更替”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本课教材对此进行了脉络上 的梳理。因此本课教学应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概念的解读和原 因的解释、“早期中国”的特征分析中;并增强对学生史料实证观念的培养力度与家国情怀的培育引导。(二)学生情况分析1 .已知:“人的发展”及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以半坡文化和长
6、江文化的特征 为例,明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起源的文化的异同;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实行“禅让制”和夏商周的政权 更替的史实,主要政治制度如“世袭制”“分封制”等,主要帝王如“禹、启、夏桀、周文王、周武王、商 纣王、周幽王”等,主要战争如“牧野之战”等。2未知: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私有制、阶级产生的确切表现、时代;早期国家的特征;为什么对于某一历史的记载会呈现出不同。从五大教学反思鉴于本课开篇之要的重要地位,本课在设计之初即以“兴趣导引”和“概念阐发”为功能内核,希冀有 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在此后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坚实的“
7、兴趣之基”。同时,本课设计注重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培养尤为关照;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探 究、思考和归纳分析能力的提升。较为遗憾的是,本课尚未进行真实的课堂演示。课件设计虽然看似数量不多,但更多的是基于课本,对 课本的史料补充,部分史料与内容介绍,没有在课件上呈现。虽然如此,本课在实施时仍要注意把握时间, 不要在细节上讲解过细;应注意把握脉络,抓住重点,解释重要概念,并充分结合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和研读,对照课本进行史料互证。本课主要的素材来源,一是河南博物馆馆藏,二是教材;在设计之初,即希望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 情境,基于素养导向,以生为本,帮助学
8、生沉浸式地学习之余,亦能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培养其史料实证 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我个人而言,本次课件的制作与设计也是一次自我能力的提高与在教学方面 的有益探索,希望未来可以将博物馆资源进一步融入历史教学的各环节,灵活多样地选取多种素材,为学生 带来更为良好的学习体验,也更便于教师的实施。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史料实证和历史分析、历史解释的能力存在不足;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的时空认识 尚有进步空间。3 .想知: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呈现出什么特征?什么是“早期国家。有何特点?4 .能知:通过观摩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其分布图,了解早期人类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多分 布于大河流域,得出这些
9、文化遗存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础;了解启继禹位,王位继承制度从 禅让制转为世袭制,及其背后的原因;树立史料实证观念,从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了解到商周时期“王权 与神权相结合”及“系统的文字”等早期国家的特征;深入了解“宗法制”“分封制” “礼乐制”的内容及 其关系,综合商代“内外服制”的实行和国家机构的完善,得出早期国家在中央集权方面的特征。教学目标1 . 总体目标: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内在逻辑,结合史料归纳得出早期国家的特征。2 .能通过史料比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的变化,明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逻辑 地梳理早期国家诞生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分析
10、)3 .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并结合图片指出早期人类文明分布的特点, 说出中国境内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之间的关系。(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4 .能通过阅读史料认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观念,并对其展开评价;综合夏商周制度文化 的承继关系和周代政治制度内在关系,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 实证、时空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华夏认同”的形成;(确立原因:涉及到对“中国”概念的解读与认识)2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与特征;(确立原因: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之逻辑和对此后其他社会形
11、 态的解读)3.周制的内容与影响;(考试常考点,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管理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其有益成分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二)教学难点1 .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突破策略:通过多文化遗存的史料赏析,从生产力、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化等不同角度比较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何进步,得出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2 .早期国家的特征突破策略:通过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制度、文化,展现具有代表的史料,形成记忆点,并给出角度,引 导学生自主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贯彻历史情境创设法,串以历史问
12、题探究法,辅以历史课堂讨论法。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原始社会走向邦国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3(财产私有)贫富分化少部落权贵战争夺利(战俘-奴隶)【产生阶级】 二、夏商时期一一中原立国1 .夏:禅让制今世袭制2 .商:内外服制(内容、原因、效果)同:完善国家机构三、西周时期一一宅兹中国分封制R (相辅相成)个宗法制维护维护礼乐制四、总结:早期国家特征(一)政治(二)经济(三)文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从文化节目国家宝藏谈起,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 物,提出本节课参观“河南博物馆”,并抛出本课核心 问题:“国家是如何产生的?早期国家看什么特点? ”让学生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明 起源 早期 国家 教学 设计 高中历史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87308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