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2、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 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 函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秦伯”中的“侯” “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 等爵位。B.
3、“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 称。C. “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 “记” 意思相同。函D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Igo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缱 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
4、对方,又不失本国 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 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1)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 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画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 秦”。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画这两句话的翻
5、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1) “是”,这;“过”,过错。(2) “鄙”,把 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陪”,增加。第句是判断句,第句是反问 句。参考答案I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 加土地呢?二、语言运用5 .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 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请结合课文故事,解说这首小诗的意思。画结合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借烛之武的遭遇感慨自己 的生平,并对赵监税的赞誉表达自己不赞同的
6、观点。I参考答案诗人陈造认为,自己一生就像烛之武一样,从没有被重用过,何况现在已经是头发雪 白的七十岁老人。您赞誉我说还会被重用,我担心您说的不是公允话。三、古代诗歌鉴赏(2019 全国H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藤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6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填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
7、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B项,“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不是“田 填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填笔直如线,一片清水粼粼闪光”。7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解痈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 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 工稳,整篇文章
8、用语雅丽平整。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 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 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填笔直如线,清水粼 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 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参考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 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
9、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B.敢以烦执事烦:劳烦。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画D项,“肆”,延伸,扩大。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夜缱而出,见秦伯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D.朝济而夕设版焉 国c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A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夜”,名词 作状语,在夜里;D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 B.吾其还也共其乏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10、画|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B项,“其”,前者是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后者是代词,代使者。C项,“为”,前者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给予。D项,“与”,前者是介 词,和;后者是动词,结交。ggA4.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敢以烦执事D.夫晋,何厌之有函A项,判断句。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结构后置。C项,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D项,宾语前置。SgB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膨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躅不孰,杀之,真诸畚,使妇 人载以过朝。赵
11、盾、土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土季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日:“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 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袁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用且鹿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鹿退,叹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 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 下。公嗾夫英焉,明搏而杀之。盾日:“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12、。日:“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 之,日:“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 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 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日:“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日:“不然。”对日:“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日:“乌呼!诗日:我之怀矣,自诒伊感。其我之谓矣。”孔子日:“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 免。”(节选自左传宣公,有删改) 注I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士季:
13、晋国大夫,即随会。溜:房上流泻雨水的 地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画根据文言虚词“之” “其”及对话标志“日”,排除了 B、C两项。根据动词“饮”,其宾 语为“酒”,而非“赵盾”,排除了 A项。SgD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14、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B.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日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该字在左传宣公十八年和周礼大司马等 文献中均有记载。D.诗,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道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 之一。瓯D项,“被道家奉为经典”应为“被儒家奉为经典”。 IgD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 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
15、着从朝廷经过。8 .赵盾、土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专且鹿 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 赵盾昔日的恩情,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 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瓯B项,晋灵公坦承自己的过错,但知过不改,并没有“文过饰非”。 IgB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丽
16、“不入”,不听;“莫”,没有人;“继”,接着。“良”,好;“恶恶名;乃 就。 陵造叁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国君不听,那 么,您再接着去劝谏。(2)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 了国境,就会免于承受弑君的恶名了。参考译文|晋灵公的言行不符合做国君的规矩。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 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装在畚箕里,让 宫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土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其中的原因,并为晋灵 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土季说:“如果您
17、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 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土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 次,到了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土 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国君能够弥补 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厌恶他,就派用且魔去刺杀赵盾。车且鹿 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 打盹儿。生且魔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老百姓的靠山啊。杀害老百姓的 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
18、,这是失信。在这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生 且鹿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 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去,说:“臣子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 他扶起赵盾走下堂来。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 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往外走。结果,提 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快饿死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
19、辄 说:“我给人当奴仆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她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 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 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那个快要饿死的人啊。”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 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晋灵公被杀 的消息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所记内容拿到朝 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
20、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 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 自己带来了忧患。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 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免于承受弑君的恶名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北戍琅珊城诗江孝嗣曜3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回江孝嗣:南朝诗人,此诗作于诗人急赴戍地之时。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1、儿一、二句先写急赴戍地时的紧迫情形。“连翩”一词刻画出一位急国家事功的志士形 象,“情不息”进一步刻画了志士汹涌翻腾的内心世界。B.对于道路羁旅愁苦的渲染,诗人欲抑先扬,目的是表现诗人战胜与亲人离别、颠沛道路的磨 难之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更为坚定。C.最后四句连用“安得”“谁能”两个有力的反诘句,言近旨远,强调诗人毅然抛弃儿女情长 的纠缠,追求远大抱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D.全诗语言清劲,慷慨悲凉,充满慷慨刚劲之气,形象地描绘出一个身处国家山河割裂、失地待 复时期的爱国志士的英雄本色。画此题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设误。B项应为“欲扬先抑”。Mb10.本诗的三、四句“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解析I回答时注意从遣词造句、结构及手法等角度分析。“芳树似佳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惆怅余何极”直抒胸臆,将诗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参考答案I运用新颖的比喻,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睹物思人,将诗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生动 表现出来。强烈的思念使诗人忽然产生幻觉,似乎望见自己思念的亲人正伫立在前方,不觉感 到无比高兴,但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路旁的花树,又立刻使诗人感到满怀的失望和惆怅。这 一联将诗人内心感情的瞬间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多层次地显现诗人前往戍地途中复杂 的心理状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