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丁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时彳弋特征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2)各国改革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 卿世禄制”;制定秦律。(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4)
2、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影响(1)进步性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 响。(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
3、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 .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 的个人作用。2 .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3 彳乍(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2)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考点三王安石
4、变法1 .背景(1)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形成“三冗”局面,北宋积贫积弱。 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2.内容作用项目措施作用富国之法青苗法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 到实惠均输法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 的负担强兵之法保甲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增加了马匹数量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武器质量提高取土之法改革科举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 于
5、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进步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初步改变了 “积贫”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 “积弱”的局面。局限性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考点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 .背景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思潮的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争论。(4)克里米亚战争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 . “二一九法令”(1)内容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系列公民权利。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交付赎金购买份地。组织: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进步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
6、展。使农奴成为自由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3 .影响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考点五日本明治维新1 .历史条件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3)统治阶级内部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4) “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2 .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 天皇制。(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
7、济。(3)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 .历史影响(1)进步性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考点六戊戌变法4 .历史背景(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5 .百日维新(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
8、减冗员。(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6 .特点(1)把海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 流。7 .失败原因(1)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又十分强大。(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3)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8 .启示: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规律认识领悟借鉴3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 .社会发
9、展趋势:经济条件一一根本原因。2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一主要原因。3 .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一一必要条件。4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一一组织条件。5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一一主观条件。6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一一直接原因。二、辨析“改革动机”的一般方法1 .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 .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
10、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 帝改革。3 .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 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4 .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 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三、论证“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 .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仅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 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
11、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 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 .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 .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 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
1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 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 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
13、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高考例析真题讲练6)考法一:突出“史鉴功能”,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例1 2020 全国卷I ,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表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 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 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 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 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 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
14、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 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 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9 分)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清末“新政”的“新”,将清王朝在社会转型时期 所做的努力和值得肯定的一些举措作为思考的主线。第(1)问,可结合表格信息从设立专门机 构、提高商人地位、确立商业的法规章程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明确传统商业的经营环境、理念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对照表格中的法规、章程, 推理出其对传统
15、商业的突破性意义即可。答案(1)措施: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 授予商勋和爵位。(6分)(2)意义: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 商业组织的束缚。(9分)考法二:以“能力培养”为前提,着重强调教学目标的引领例2 2020 全国卷H,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 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 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 自2 000多人
16、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 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土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 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点拨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把当地各部分禁 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选择有作战 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并结合
17、 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评价时要从军事出发,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分为二地分析。答案(1)背景: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 积弱。(6分)(2)评价: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9分)考法三: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整合挖掘教材知识的深度例3 2020 全国卷m,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 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 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
18、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 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 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 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 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 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L点拨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得出粮食出口份额增 加和进口机器设备
19、增加;从关税税率的变化可得出进口关税税率降低。第(2)问,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 口关税税率降低。(6分)(2)原因: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 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9分)演练1 2019 全国卷川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 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 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20、,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 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 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 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 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演练2 2019 全国卷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
21、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 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 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 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 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 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
22、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 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 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演练3 2019 全国卷I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 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 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 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 功臣西
23、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 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 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演练1解析:本题以康有为主张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同时考查考生完 整准确解读历史信息,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 解释,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
24、学知识,从减少变 法阻力、争取皇帝支持、自身认识转变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制度局的地位、性质以及对皇帝权威的维护等方面概括。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演练2解析: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 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 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一一军人
25、,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 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 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答案:(1)思想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5分)(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4分)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 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6分)演练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下级武士 对待明治维新的态度入手概括。第二小问,前期的原因分析应着眼于中下级武士的地位、收 入、思想、对幕府的态度,后期的原因从改革深入对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冲击、自身适应性等 方面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稳定明治政府的统治、推进改革、发 展资本主义等方面分析。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2分)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3分)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 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4分)(2)意义: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6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