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
《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识生活社会学读书笔记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自身角色、职位及生活场域的亲身体验,以演出者和书写 着的双重姿态,成就了这本最具他本人自我例证的作品。作者以关注与学术学科 相关的知识组织形式为靶向,从社会认识论角度出发,围绕智识活动的主要场所、 智识活动的主要内容、智识活动的主要人群和智识的即兴性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书中首先从笛卡尔把知识作为一个问题重新提出来着手,引出大学机制的建立及 发展历史,从而深入探讨了知识自身与大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流变,期间探 讨了知识问题的产生、传播、转让及两者在知识管理时代的社会作用,接下来作 者又向读者展开分析近百年来学术界一这里主要是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学界 的特
2、定流派和文化思潮,通过分析大学、教学和科研之间还有大学教师、学者和 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 “学术自由”的历史渊源和其社会学意义。书中很多部分的分析和批判,放在当下的学界具有深刻的意义,下文我通过 深有感触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其一是作者谈到当今人们期待大学能够成为资历证书的分配器和经济发展 的引擎,那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作者指出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大学仍然扮演着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主要 角色,是智识活动产生的重要场所。作为研究者、学者或从事科研的教师们用他 们独有的方式创造了社会资本,这里主要指的是知识的创新,而新知识会进一步 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所以“知
3、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已经由洪堡认为的知 识的作用是实现个人智识的自由演变成为某部分人占据优势的“地位商品”。作 者指出,知识可以通过压制他者可能的行为,来扩展知识者行为的可能性。这些 “他者”,既可能是知识者的同僚,也可能是“无知”的自然实体及人造实体, 我把这里理解为,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人或非人组织,换句话说,就是知识的力 量让掌握它的人或者机构占据优势的社会地位,因此,知识变成了一种“地位商 品”,而大学机构就是这一态度的缩影。当知识作为一种“地位商品”被追逐时,那么被用来衡量和评价知识积累的 证书就具有了一定的掩饰作用,证书是否能成为评判知识拥有者唯一的标准呢, 文中从学生和老师双方都
4、进行分析。作者写道,追求证书的人越多,证书就越会 贬值。事实上,劳动力市场上的学士乃至硕士学位,都已不再享有从前那样的优 势。人们往往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地下,或是职业培训没有针 对性等。事实上,学位优势丧失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都拥有 相关的学位而已。因此盲目归责大学教育实属不妥。这里作者站在校方立场,将 学历贬值的原因归结为受教育人数的增加,而不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降低。其实,关于学历贬值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 析,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莱纳兹认为,在开放的社会里,教育的任务不 是单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而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社会分层起
5、到积极干涉作 用。而学历是甄别受教育程度最直观的标准,但学历贬值的现实,并未阻止社会 成员对于学历的追求,反而导致高等教育学历的竞争更为激烈。拉尔夫H 特纳 认为,社会在竞争性流动这种制度中,精英地位是依据某些公平原则在公平竞争 中获得的奖品。这种竞争性流动引导社会成员朝更高的目标奋斗,有利于培养和 筛选高素质的人才,并将他们分配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上。1依据这一理论,通过 学历而实现的社会流动是一种竞争性流动,通过学历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是个人在 社会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奖品。但是,较高的社会地位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只有英拉尔夫H 特纳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少数高素质的人才能获得。因而,对
6、于高学历的竞争,必然比低学历的竞争激烈得 多。但学历贬值引发更为激烈的学历竞争,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 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贬值所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学校教育目的及其职能 发生蜕变,学校的独立性正在受到威胁。学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主要体现在 学校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种职能上,前者是学校固有的职能,后者则是学 校派生的职能即工具性职能。在现代社会,学校的这两种职能是缺一不可,不能相 互取代的。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固有的职能逐步减弱,难以得到发挥, 而工具性职能则被过分强化。这一情况可以通过两个事实来印证。一个事实是大 学遭受“功利化”和“平庸化”的侵蚀,知识使命难以完成
7、。从研究生培养过程 来看,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学生 能否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研究生毕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 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方面,用于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越来越短,学位论文 的质量越来越差,更谈不上创新。2另一个事实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标 准越来越倾向于是否与职业相关,而非发自内心的兴趣。如果与将来的职业相 关,学生就将努力学习;反之,则不愿意学习。学生的学习基本以职业为导向。 正如多尔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学校教育的情况时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在校学习是 为了 “获得工作 (learn- to- get- a- job),而非为“完善自
8、身” (learning- for- its- own- sake) 或 “做好工作” (learning- to- do- ajob) o 3单纯为了获得文凭、证书,知识完全成了一种手段。如果为大学培 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就业,最终将影响大学的生存。由此可见,大学自身的独立性正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这种知识己经失 去以前威力的情况下,作者认为理应号召人们进行更多的科研工作,以便有效地 辨别当下学位持有者的良葬,或是设立更高的学位,在追求所谓证书的过程中, 产生和传递新的知识。我认为,这只是针对小部分把学术作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有 效,知识的全员普及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知识管理也成为一个
9、新 问题被提了出来。很明显,大学的建立扩张乃至于学历的普遍化,都直接导致知识的快速传播。 人类社会在传播旧知识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新知识。直到有人提出“知 识社会”这个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大学教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 1994年他在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社 会。书中作者把“知识社会”这个标签中的“知识”肢解成与“知识” 一词有着 相同语义群的三个词汇:专业知识或技能、资格证书和知识产权,并分别论述了 知识的可转让性,而这写讨论显然是基于社会和经济层面。作者认为,“知识社 会”这一说法的潜台词是社会结构是可以重建的,也就是大学教师已经代
10、替了家 庭和牧师,成为社会地位的首要决定者。不得不说,作者的说法深具社会学的洞察力,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人追逐高学 历的原因。那么知识将如何重塑社会结构,而知识管理将如何实现呢?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知识的不断创新、累积、应用与分化,促 进产业的进步,引导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成长与发展。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仅仅 崇尚精英的社会,知识社会的社会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流体特性,传统 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边界正在“融化”。创新也不再是少数被称为科学家的人群 独享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生活、工作在社会中的用户将真正拥2蔡金花韦永琼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的社会学解析 &高教探索2007年第06期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 智识 社会学 读书笔记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