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纲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导纲答案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周论语十二章导纲班级:姓名:小组号: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等重要文言基础知识,准确翻译十二则论语。2 .了解论语等相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 .理解文中关于“仁”的句子,进而理解孔子所谈“仁”的深刻内涵。4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 .理解文中关于“仁”的句子,进而理解孔子所谈“仁”的深刻内涵。2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课程流程 一、知识回顾1 .走进作者: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限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2、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 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 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主要思想: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仁”表现于现实之 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政治上: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 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 教
3、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 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
4、。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畴,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 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乃不孝。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
5、“为仁 之本”。3 .儒家经典论语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录,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体式:语 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 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
6、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4 .文学常识: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 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为语录体,是一种散文体式。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 语及宋代记载程颍、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堪称语录体的典范。5 .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 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
7、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6 .题目解说:“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宿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 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二、课程主体1 .结合课本注释,通过朗读方式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内容来体会每一章的观点。(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B)何? ”八价yi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8、*(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kui),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黄,进,吾往也。”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 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
9、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e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虚心请教、匡正自身)君子之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文质兼备)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外求一学诗,可以兴、观、群、怨(养德增智,成就完美人格)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修身养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10、远(勇于担当、济世安民)_内修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真正君子)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我约束)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别人,仁爱之心)三 讨论学习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B)何?”八像yi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11、施于人。”卫灵公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 贤人物,恢复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 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 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仁”是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卑有别、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
12、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按照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普通人在家族 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 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恕”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 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 他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肯定自己有
13、立、达的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这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的原则。“恕”与“忠”都是仁爱 的体现,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2.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 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 的道德精神。“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 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己的基本
14、精神在今天仍值得 我们继承和发扬。四、拓展升华(论语)十二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崇德重仁。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o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 的核心内涵。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进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再者。为了追求“仁”。君子“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泰伯) 遵从礼乐。孔子主张运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价),礼乐是 仁的表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不惑”“不忧”“不惧”正是仁者遵从礼乐的表现。“迩之事父,
15、远之事君”(阳货),对长辈孝,对君王忠,也是遵从礼乐秩序的表现。重义轻利。“义”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乎礼仪。“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懂得“义” (道义),如果是在位当权者,那就应该有理想人格。“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 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则是小人。好学笃行。“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好学有三点: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 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不断向有 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君子渴慕“道”,为追求真理“朝闻道,夕死可 矣”(里仁)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内心真实朴素, 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是人格完善的必耍途径,反思与问题意识可丰富人格的内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里仁五、课堂小结论语十二章:第1、4、6章一一君子与小人第2、7、9、10论“仁”第3、8章一一论“道”的学习第5、11章一一修己与待人第12章一一学习诗礼的重要性六、反思答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