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文言文二则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要求教学课时文言文二则1.会写“哉、巍”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难点)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重点)两课时O第一课时数学目标1 .会写“哉、巍”等6个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词。(出示课件2)板书:牧童 笑 掉尾而斗)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出示课件13)件工3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
2、应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 .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 .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勤 于观察的重要性)六想象补白情节,讲述故事1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2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 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教师提示:可以抓住“好书画”,想象杜处士是怎么表现的;可以抓住“尤 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想象他吃饭的时候是怎样的,睡觉的时候又是 怎样的;还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情态和话语;
3、想象“处士笑而然之” 时,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3 .学生想象补白故事情节,讲述故事。(同桌互讲,小组讲后推荐学生上台 讲)4 .其余学生认真听故事,师生进行点评。课后反思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 重要。教师第一遍读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 遍读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学习文言文的读法。板书设计电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一志在太山 锤子期听一巍巍志在流水 汤汤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千古知音书戴嵩画牛)最寓牛牧文 奕/舞电而牛W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
4、,西出阳关无故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学生读,谈体会。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词,既可以增加学生的 积累量,也让学生学到积累古诗词的一种方法一一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 鼓琴这则文言文也是有关友情主题的,这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铺垫。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 .这组古诗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 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写朋友的文言文。2 . 了解文言文。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 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 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必须要学好文言
5、文。3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伯牙鼓琴)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 .学生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弦”。“哉”:半包围结构,注意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 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巍”:上下结构,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曝”:左窄右宽,要注意避让,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2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指导字音:“少选”中的“少”读shoo, “汤汤乎”中的“汤”读shang, “复为鼓琴者”中的“为”读wE。3 .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 味。学生用笔画出
6、停顿。4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5 .指名让学生读,齐读。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这里教师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对文章的意思大致理解了吗?谁 能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再也不弹琴了)2 .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 “伯牙绝弦”?(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它还告 诉了我们什么?(伯牙以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 .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4 .再读
7、课文,我们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说说你们读懂了哪些地方,和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3、4)课件3(1)伯牙鼓琴,锋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板书:伯牙鼓琴 锤子期听) 读了这句话,你有哪些疑问?(伯牙弹得好吗?锤子期会欣赏吗?)U 速T|(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锤子期说的“善哉”是什么意思?(好啊)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1: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学生2: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
8、,锤子期都能听出来,他们心意相通,是 知音。(板书:知音)假如你是锤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 (学生回答)五拓展延伸,探究知音1 .引导升华,拓展探究。(1)伯牙的琴声里除了有高山、江河,还会有哪些景色呢?(还会有春天 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2)也许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假如你们是锤 子期,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时一一(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回答)善哉乎鼓琴,徐 徐乎若清风;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时一一(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回答)善哉乎鼓 琴,皎皎乎若明月。(3)好一个善听的锤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 到的,锤子期都能听懂,这就
9、是一一(学生回答)知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 .理解课文,探究知音。(1)在遇到锤子期之前,伯牙缺少赞美吗?为什么伯牙视锤子期为知音? (在遇到锤子期之前,伯牙不会缺少赞美,但是其他人听不懂伯牙的琴声,只有 锤子期能听懂)(2)当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时,锤子期会说一一巍巍乎若太山。(板书: 志在太山巍巍)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流水时,锤子期会说一一汤汤乎若流水。(板 书:志在流水汤汤)当伯牙没遇到锤子期,听不到锤子期的赞美时,心情是怎 样的?(板书:失望寂寞忧虑渴望)(3)后来,伯牙遇到
10、了锤子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欣慰)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板书:他们还是生活上 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4)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是幸福的。但是,人生的知音 很少,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锤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 么认为锤子期是最后的知音?(出示课件5)Y评件5因为锋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他们就像亲人一样。*(板书:锤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音” 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体会到
11、伯牙和锤子期 两人的默契,通过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美作对比,知道只有锤子期才是伯牙真 正的知音。3 .结合“资料袋”,交流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1)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他的前程。断绝了他的心弦。断绝了他的希望。(2)伯牙弄断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你能理解伯牙当时的 心情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最后一句话。(3)据史料记载,锤子期死后,伯牙曾来到锤子期的墓前悼念,并写下了一首短歌。你想知道吗?(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6)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的内容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 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闱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
12、起愁云。子期子期兮, 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设计意图:出示伯牙悼念锤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深情朗诵,让学生从歌 词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对锤子期的深切怀念,加深对“知音” 一词的理解。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1 .课文虽然很短,却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请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2 .听了同学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想,其实,我们每个人不是也在苦苦 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3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
13、了一首乐曲 高山流水。播放乐曲,让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出示课件7)s:乐曲高山流水(板书:千古知音)4 .师生分角色读。5 .引导学生按照“方鼓琴一一少选之间一一锤子期死”的顺序背诵。课后反思1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 中领悟语言规律。2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感受,设身处地 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与教师真情互动,不仅理解“知音难觅”,还要感悟生命的可贵。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 水,用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第二课时数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2,能用自己的话
14、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课件。一谈话导入,揭示题目1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有关 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板书:书 戴嵩画牛)学生齐读课文题目。2 .解释课文题目:“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书” 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3 .了解戴嵩。(出示课件8)V还件8戴嵩,唐代画家。韩滉镇守浙西,嵩为巡官。师滉,擅画田家、川原之景, 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韩画马,并称“韩马 戴牛”。设计意图:出示戴嵩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为下一步表现 牧童的
15、大胆行为蓄势,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2)这幅画画的是什么?(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 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 .教师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PW9|书戴嵩画牛 的朗读节奏划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出示课件9)2 .读后学生评价,教师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三是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3 .学生模仿教师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 复朗读课
16、文)4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文中的“数”读shuo5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让学生读、赛读、齐读等, 直到学生读熟为止。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读的过程就是理 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 对文言文教学尤为重要。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 .学生对照注释,自己试着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学生遇 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2 .同桌之间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请教教师。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3 .学生对照注释,说说自己对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提出
17、的难点。4 .同桌互相讲故事,说说课文大意。(出示课件10)件:lR四川有个杜处土,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 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土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 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 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 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 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 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针对课文题目提出的问题。1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一位姓杜的处土手里,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杜处土很喜欢这幅画?(出示课件n)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板书:杜处土 好 锦囊玉轴)2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斗牛)(板书:戴嵩牛)(1)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可是有人指出了这幅画的错误之 处,是谁这么大胆?(一位牧童)(2)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出示课件12)件 12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