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两篇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1课短文两篇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短文两篇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课短文两篇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1 .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 点)2 .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3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素养)预习部分答谢中书书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中“答”是“回复”的意思,第二个“书”即书 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 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题目点 明了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
2、苏 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 的医学家、文学家。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 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 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 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 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 林的高洁志趣。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 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
3、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 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 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 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 (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4、(表达方式 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间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 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 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 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 的惆怅和苦闷。)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J这一段 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
5、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 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分析之笔,请参考下 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 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6、,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 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 寞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 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苻 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 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课后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3题(15分)【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7、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沉鳞竞跃 ()月色入户()(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 .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12 .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分)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
8、实是欲界/之仙都C.盖/竹柏影也D.念/无与为乐者13 .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 同之处?(4分)答案:14 .古文阅读(共15分)解释加点字(4分,每空1分)(1)(指水中潜游的鱼)(2)(这里指门)(3)参与,这 里指欣赏只是15 . (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 存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16 . ( B )(3 分)17 . _【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处处在, “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
9、自然所陶醉。(4分)记承天寺夜游文题解读题目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 “游”的地点;“夜” 点明了 “游”的时间。题目“记承天寺夜游”的意思是记录在夜晚游 览承天寺的经历,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简介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词豪放派创始人。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 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
10、的景 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课文主题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 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 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 “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 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 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
11、”相对的“忙人”(朝 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读读写写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遂:遂至承天寺。(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 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 留连于光景之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1课短文两篇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 短文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