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就没有了附着点。所以缩句并不好。5. A 6.旅夜书怀颔联:描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境界雄浑阔大。视野由高到低,诗 人先写星空,再写平野,继而写江流。动静结合,上句写静态的星空、平野,下句描摹动 态的江流。登高颔联: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 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 铿锵,气势奔放。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 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
2、,颇 有疏宕之气。【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缠绵俳恻”理解错误,颈联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结合前面所写的景以及 本联中“万里”“百年”等词可以看出颈联既有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 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不“缠绵俳恻工 故选Ao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旅夜书怀的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联是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 随波涌,大江东流。“星垂”写星星低垂于旷野的边缘,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写江中的 月影随波涛汹涌起伏,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境界雄浑阔大,给人以“开襟旷
3、远”之感; 此联对景物的描写有着严格的顺序,从星空,到平野,再到江流,视野由高到低,描写井然 有序,给读者以整齐有序的感觉;最后,“星垂平野阔”写星空、平野,是对事物的静态描写,“月涌大江流”则是写江中的月影 随波涛汹涌起伏,描摹动态的江流。所以,此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 现力。登高巧用叠字。萧萧为拟声叠词,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 “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叠词的使用增强语言的音韵美。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视角多变。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 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寄寓了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7. B 8. (1)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2)异: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 漂泊的根本原因。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 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8. “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说法错误。描写水天空阔、 沙鸥飘零的景象,暗示
5、自己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苦境,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无限感伤。 故选Bo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旅夜书怀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 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 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个人 身世悲慨乃因国家动荡,诗中隐含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忧。登高中“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
6、的人生,此处专指暮 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 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 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隐含着对家国之痛。(2)异:旅夜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 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 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 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 治上失意是他
7、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可见诗歌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 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 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 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 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可见诗歌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 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9. C 10.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
8、激愤与哀怨;对 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 情感的能力。c.“缠绵俳恻”理解错误,颈联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结合前面所写的景以及 本联中“万里”“百年”等词可以看出颈联既有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 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缠绵慌恻”。故选Co1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潦倒新停”和颈联的“百年多病”,即写出 了个人病困潦倒的生活,表达对自己这种生活的慨叹之情;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9、繁霜鬓”和颈联的“百年”,说明此时的诗人已是迟暮之年, 双鬓已白,百病缠身,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成就,心中充满了激愤与哀怨,此诗寄寓了诗人 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九月初九独自登高所做,此时正是秋天,万物萧条,诗人目睹苍凉恢 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潦倒穷困,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想到了各地的叛乱, 国势的艰危,不禁有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十六岁时;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也像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作者 在诗中抒发了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11. C 12.对个人
10、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委婉含蓄”理解错误。结合“悲秋”“多病”等词可以看出颈联直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 衰的惆怅之情,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委婉含蓄”。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潦倒新停”和颈联的“百年多病。即写出了 个人病困潦倒的生活,表达对自己这种生活的慨叹之情;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繁霜鬓”和颈联的“百年”,说明此时的诗人已是迟
11、暮之年, 双鬓已白,百病缠身,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成就,心中充满了激愤与哀怨,此诗寄寓了诗人 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九月初九独自登高所做,此时正是秋天,万物萧条,诗人目睹苍凉恢廓 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潦倒穷困,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想到了各地的叛乱,国 势的艰危,不禁有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十六岁时,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也像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作者在 诗中抒发了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13. A 14.写景手法角度:(1)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
12、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 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气势 奔放。(2)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 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创设意境角度:(3)意境壮阔、雄浑,诗人借助“落木”与“长江晒个意象,通过“萧萧下”与“滚滚来”的形象 化描写,创造出极为壮阔悲壮、雄浑的意境。(4)化用诗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诗人继 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内容结构角度:(5)颔联具有承上启下
13、的作用,本联既是首联写景的延续,又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的铺垫。【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虚实结合”错,首联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 势的峡江秋景图,都是诗人登高所见之景。没有虚写。故选Ao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巧用叠字。萧萧”为拟声叠词,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 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叠词的使用增强语言的音韵美。“无边”“不 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 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14、的感怆。视角多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 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寄寓了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意境壮阔、雄浑。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 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化用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与下句俯视奔流
15、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组合成境界旷 远,意象宏阔的画面。颔联为千古名句,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写景的同时,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 的铺垫,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15. D 16.动静结合,“风急”“鸟飞回”是动景,“天高”“渚清沙白”是静景;视听结合,“风急”“猿啸哀”是听觉,“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俯仰结合和远近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又是仰视之景;“渚清沙白鸟飞 回”既为近观之景,又是俯视之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D.“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16、“理解错误,前后错位。应是前 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 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字描摹风的情状,高”字描写 天的状态,一动一静。下句构造了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有静态描写“渚是“清的,沙”是 “白”的,有动态描写,“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 可见其孤独。首联两句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声,是作者所听到的,高远的 天空,清澈的溪流,盘旋飞舞的水鸟是
17、作者所看到的。首联两句又兼有俯仰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又是抬头 的仰视之物;“渚清沙白鸟飞回”既为近观之景,又是低头的俯视之物。这样全方位描写景物, 更能表现景物的神韵。17 . C 18.景:登高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 空旷寂寥的秋景图;登楼借春花、锦江春色、浮云等描绘了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 春景图。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但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孤独之愁;而登 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
18、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错误,登楼中没有个 人年老多病的情思。故选C。18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 沙滩白鸟儿回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落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借风、天、猿、渚、沙、 鸟、落木、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登楼写登上高楼后满眼繁华,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 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情感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高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感伤 自己的同时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楼中“万方多难”
19、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 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 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玉垒山上的浮云 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此外,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之愁: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 高台;而登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 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坦露了自 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19
20、. A 20.李诗中“猿”“水”“鸟”都是活力与激情的象征。杜诗中“猿”“水”“鸟”都是凄凉、 哀伤、无力的。李诗中深水荡漾,清猿啼叫,鸾鸟驾车,营造了清幽美丽、超凡脱俗的意境,寄托作者寄情 山水,追求自由的情怀。杜诗先是一个“哀”字营造了忧伤的情境;渚是清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 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悲哀。画面为冷色调,营造了秋天肃杀凄 凉的景象,暗含作者常年漂泊、孤苦无依的哀伤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比”错误,诗中以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故选Ao20. 本题考查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高 同步 练习 答案 2023 2024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