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原理和工艺设计总结版.docx
《金属热处理原理和工艺设计总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热处理原理和工艺设计总结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 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答: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加 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 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的存在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金属的抗腐蚀性能。6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普通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罗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于是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不少个单 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于是表现各向同性。7 .过冷度与
2、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答: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也越大。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则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 当冷速达到一定值以后则结晶过程将减慢,因为这时原子的扩散能力减弱。过冷度增大,AF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 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的增加比G增加得快,提高了 N与G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 结晶发生艰难。8 .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形核和核长大。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
3、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会增大形核率。9 .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控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答:采用的方法:变质处理,钢模铸造以及在砂模中加冷铁以加快冷却速度的方法来控制晶粒大小。变质处理:在 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 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机械振动、搅拌。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2 .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答: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这 样
4、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破碎 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即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 现象。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会给金属的进一步加工带来艰难,如钢板在冷轧过程中会越轧越硬,以致最后轧不动。 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加工硬化现象,来提高金属强度和硬度,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产生的加工 硬化来提高钢丝的强度的。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压力加工工艺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如冷拉钢丝拉过模孔的部份, 由于发生了加工硬化,再也不继续变形而使变形转移到尚未拉过模孔的部份,这样钢丝才可以继续通过模
5、孔而成形。3 .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答:主要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为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现象;反之为热加工,产生的加工硬 化现象被再结晶所消除。4 .与冷加工比较,热加工给金属件带来的益处有哪些?答:(1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气孔焊合,从而使其致密度得以提高。(2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和柱状晶破碎,从而使晶粒细化,机械性能提高。(3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偏析和非金属夹杂分布发生改变,使它们沿着变形的方向细碎拉长,形成热压 力加工纤维组织流线,使纵向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大于横向。如果合理利用热加工流线,尽量使流线与零 件工作时承受
6、的最大拉应力方向一致,而与外加切应力或者冲击力相垂直,可提高零件使用寿命。5 .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答:晶界是妨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妨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 一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 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而不致造 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发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6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答: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
7、性,如纵向的强度和塑性远大于横向等;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 工硬化,即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织构现象的产生,即随着变形的发生,不仅金 属中的晶粒会被破碎拉长,而且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也会沿着变形的方向同时发生转动,转动结果金属中每一个晶粒 的晶格位向趋于大体一致,产生织构现象;冷压力加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各部份的变形不均匀或者晶粒内各部份和 各晶粒间的变形不均匀,金属内部会形成残存的内应力,这在普通情况下都是不利的,会引起零件尺寸不稳定。7 .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
8、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 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高了金属的强度。8.已知金属鸨、铁、铅、锡的熔点分别为3380、1538C、327、232,试计算这些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分析铝和 铁在1100C下的加工、铅和锡在室温(20下的加工各为何种加工?24.为什么工件经淬火后往往会产生变形,有的甚至开裂?减小变形及防止开裂有哪些途径?答:淬火中变形与开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淬火时形成内应为。淬火内应力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热应力与组织应力两种。 工件在加热和(或者 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存在着温度差别而导致热胀和v或者,冷缩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热
9、应力。热应力引起工件变形特点时:使平面边为凸面,直角边钝角,长的方向变短,短的方向增长,一句话,使工件趋于球 形。钢中奥氏体比体积最小,奥氏体转变为其它各种组织时比体积都会增大,使钢的体积膨胀;工件淬火时各部位马 氏体转变先后不一致,于是体积膨胀不均匀。这种由于热处理过程中各部位冷速的差异使工件各部位相转变的不同 时性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相变应力组织应力组织应力引起工件变形的特点却与此相反:使平面变为凹面,直角变 为钝角,长的方向变长;短的方向缩短,一句话,使尖角趋向于突出。工件的变形与开裂是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综合的结果,但热应力与组织应力方向恰好相反,如果热处理适当,它们可部 分相互抵消,可使残
10、存应力减小,但是当残存应力超过钢的屈服强度时,工件就发生变形,残存应力超过钢的抗拉强度 时,工件就产生开裂。为减小变形或者开裂,出了正确选择钢材和合理设计工件的结构外,在工艺上可采取下列措施: 1.采用合理的锻造与预先热处理锻造可使网状、带状及不均匀的碳化物呈弥散均匀分布。淬火前应进行豫备热处理如球化退火与正火,,非但可为 淬火作好组织准备,而且还可消除工件在前面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2 ,采用合理的淬火工艺;正确确定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可避免奥氏体晶粒粗化。对形状复杂或者导热性差的高合金钢,应缓慢加热或者多次预热,以减少加热中产生的热应力。工件在加热炉中安放时,要尽量保证受热均匀,防止加热
11、时变形;选择合适的淬火冷却介质和洋火方法v如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以减少冷却中热应力和相变应力等。3 .淬火后及时回火淬火内应力如不及时通过回火来消除,对某些形状复杂的或者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的工件,在等待回火期间就会发 生变形与开裂。4 .对于淬人易开裂的部份,如键槽,孔眼等用石棉阻塞。25 .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影响钢淬透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钢制零件淬硬层深度的因素有哪 些?答: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的能力。不同的钢在同样的条件下淬硬层深不,同说明不同的钢淬透性不同,淬 硬层较深的钢淬透性较好。淬硬性:是指钢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时,获得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
12、到的最高硬度。 钢的淬硬性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即取决于淬火前奥氏体的含碳量。影响淬透性的因素:化学成份C曲线距纵坐标愈远,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愈小,则钢的淬透性愈好。对于碳钢,钢中含碳量愈接近共析成份,其C 曲线愈靠右,临界冷却速度愈小,则淬透性愈好,即亚共析钢的淬透性随含碳量增加而增大,过共析钢的淬透性随含 碳量增加而减小。除Co和A1 ( 2.5%以外的大多数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使钢的淬透性增加,因此合金钢的淬透 性比碳钢好。奥氏体化温度温度愈高,晶粒愈粗,未溶第二相愈少,淬透性愈好。26 .钢的淬硬层深度通常是怎规定的?用什么方法测定结构钢的淬透性?怎样表示钢的淬透性值。答:为了
13、便于比较各种钢的淬透性,常利用临界直径De来表示钢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所谓临界直径就是指圆柱形钢 棒加热后在一定的淬火介质中能全部淬透的最大直径。对同一种钢D x VD永,因为油的冷却能力比水低。目前国内外都普遍采用顶端淬火法测定钢的淬透性曲线,比较不 C油 C水同钢的淬透性。顶端淬火法一国家规定试样尺寸为(p25 x 100mm;水柱自由高度65mm;此外应注意加热过程中防止氧化,脱碳。将 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迅速喷水冷却。显然,在喷水端冷却速度最大,沿试样轴向的冷却速度逐渐减小。据此,末端组织 应为马氏体,硬度最高,随距水冷端距离的加大,组织和硬度也相应变化,将硬度随水冷端距离的变化绘成曲
14、线称为淬 透性曲线。不同钢种有不同的淬透性曲线,工业上用钢的淬透性曲线几乎都已测定,并已汇集成册可查阅参考。由淬透性曲线 就可比较出不同钢的淬透性大小。此外对于同一种钢,因冶炼炉冷不同,其化学成份会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波动,对淬透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钢的淬 透性曲线并非一条线,而是一条带,即表现出淬透性带。钢的成份波动愈小,淬透性带愈窄,其性能愈稳定,因此淬透 性带愈窄愈好。27 .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性能及其应用范围。答: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少或者消除内应力,使组织趋于稳定并获得所需要的性能。常用的回火操作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
15、回火。低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内应力和脆性降低,保持了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高碳钢或 者高碳合金钢创造的工、模具、滚动轴承及渗碳和表面淬火的零件,回火后的硬度普通为HRC 58-64。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HRC35-45,具有一定的韧性和高的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这种回火主要应用 于含碳0.5-0.7%的碳钢和合金钢创造的各类弹簧。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其硬度HRC 25-35,具有适当的强度和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 含碳0.3-0.5%的碳钢和合金钢创造的各类连接和传动的结构零件,如轴、连杆、螺栓等。28 .指出下列组织的主要区别:(1
16、索氏体与回火索氏体;(2屈氏体与回火屈氏体;3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答:由奥氏体冷却转变而成的屈氏体v淬火屈氏体和索氏体淬火索氏体,组织,与由马氏体分解所得到的回火屈氏体和 回火索氏体组织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碳化物的形态不同。由奥氏体直接分解的屈氏体及索氏体中的碳化物是片状 的,而由马氏体分解的回火屈氏体与回火索氏体中碳化物是颗粒状的。回火索氏体和回火屈氏体相对于索氏体与屈 氏体其塑性和韧性较好。马氏体(M是由A直接转变成碳在aFe中过饱和固溶体。回火马氏体是过饱和的a固 溶体铁素体和与其晶格相联系的e碳化物所组成,其淬火内应力和脆性得到降低。29.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哪几
17、种?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说明表面淬火前应采用何种预先热处理。 答: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工件表层得到强化,使它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极限,而心部为了能承受冲击载荷 的作用,仍应保持足够的塑性与韧性。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把工件放入有空心铜管绕成的感应器1线圈内,当线圈通入交变电流后,即将产生交变磁场,在 工件内形成涡流表层迅速被加热到淬火温度时而心部仍接近室温,在即将喷水冷却后,就达到表面淬火的目的。火 焰加热表面淬火是以高温火焰为热源的一种表面淬火法。将工件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在随后喷水冷却后,获得所 需的表层
18、硬度和淬硬层硬度。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火焰加热淬火相比较有如下特点:感应加热速度极快,只要儿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把工件加热至淬火温度,:而且淬火加热温度高AC3以上 80-150o2因加热时间短,奥氏体晶粒细小而均匀,淬火后可在表面层获得极细马氏体,使工件表面层较普通淬火硬度高 23HRC,且脆性较低。3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后,淬硬层中存在很大残存压应力,有效地提高了工件的疲劳强,且变形小,不易氧化与脱碳。4 生产率高,便于机械化、自动化,适宜于大批量生产。但感应加热设备比火焰加热淬火费用较贵,维修调整比较艰难,形状复杂的线圈不易创造 表面淬火前应采用退火或者正火预先热处理。30.化学热处理包括哪
19、几个基本过程?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哪几种?答:化学热处理是把钢制工件放置于某种介质中,通过加热和保温,使化学介质中某些元素渗入到工件表层,从而改变表 层的化学成份,使心部与表层具有不同的组织与机械性能。化学热处理的过程:1分.;化学介质要首先分解出具有活性的原子;2吸收:工件表面吸收活性原子而形成固溶体或者化合物;3扩散:被工件吸收的活性原子,从表面想内扩散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 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渗碳、氮化、碳氮共渗、氮碳共渗。31.试述普通渗碳件的工艺路线,并说明其技术条件的标注方法。答:普通渗碳件的工艺路线为:下料一锻造一正火一切削加工一渡铜不渗碳部位一渗碳淬火低温回火一喷丸一精
20、磨一成品32.氮 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说明氮化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答:在一定温度普通在A G以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其目的是提高工件表面硬 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氮化的主要特点为:1工件经渗氮后表面形成一层极硬的合金氮化物口CrN、 MoN、AIN等,,渗氮层的硬度普通可达9501200HV相当于68-72HRO,且渗氮层具有高的红硬性即在600650c 仍有较高硬度。2工件经渗氮后渗氮层体积增大,造成表面压应力,使疲劳强度显著提高。3渗氮层的致密性和化 学稳定性均很高,因此渗氮工件具有高的耐蚀性。4渗温度低,渗氮后又再也不进行热处理,所以工件变形小,
21、普通只需 精磨或者研磨、抛光即可。渗氮主要用于要求耐磨性和精密度很高的各种高速传动的精密齿轮、高精度机床主轴如锤轴、磨床主轴,、分配 式液压泵转子,交变载荷作用下要求疲劳强度高的零件(高速柴油机曲轴,,以及要求变形小和具有一定耐热、抗蚀 能力的耐磨零件v阀门等。33 .试说明表面淬火、渗碳、氮化热处理工艺在用钢、性能、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别。答:表面淬火普通合用于中碳钢(0.40.5%C和中碳低合金钢(40Cr、40MnB等,也可用于高碳工具钢,低合金工具钢如 T8 9MnV、GCr等。以及球墨铸铁等。它是利用快速加热使钢件表面奥氏体化,而中心尚处于较低温度即迅速予以 、215冷却,表层被淬硬为
22、马氏体,而中心仍保持原来的退火、正火或者调质状态的组织。应用范围:(1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应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小型轴的表面淬火。(2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主要用于承受较大载荷和磨损的零件, 11/15例如大模数齿轮、尺寸较大的曲轴和凸轮轴等。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频感应加热主要用于大直径钢材穿透 加热和要求淬硬深度深的大直径零件,例如火车车轮、轧辘等的表面淬火。渗碳钢都是含0.150.25%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如20、20Cr、20CrMnTi 20SiMnVB等。渗碳层深度普通都在 0.52.5mm。钢渗碳后表面层的碳量可达到0.8L1%C范围。渗碳件渗碳后缓冷到室温的组织接近于铁碳相图所
23、反映的平衡组 织,从表层到心部挨次是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过渡层,心部原始组织。渗碳主要用于表面受严重磨损,并在较大的冲载荷下工作的零件受较大接触应力如齿轮、轴类、套角等。氮化用钢通常是含Al、Cr、Mo等合金元素的钢,如38CrMoAlA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氮化钢,此外还有35CrMo18CrNiW等也时常作为氮化钢。与渗碳相比、氮化工件具有以下特点:1氮化前需经调质处理,以便使心部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2表面硬度可达HRC6572,具有较高的耐磨性。3氮化表面形成致密氮化物组成的连续薄膜,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4氮化处理温度低,渗氮后不需再进行其它热处理。氮化处理合用于耐磨性和精度都要
24、求较高的零件或者要求抗热、抗蚀的耐磨件。如:发动机的汽缸、排气阀、高 精度传动齿轮等。34 .拟用T10创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热处理一机加工一热处理一磨加工(1 )试写出各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并指出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2)指出最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及大致硬度;(3)制定最终热处理工艺规定温度、冷却介质答:(1工艺路线为:锻造一退火一机加工一淬火后低温回火一磨加工。退火处理可细化组织,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 性;淬火及低温回火可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以及去除内应力。(2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大致的硬度60HRC。(3T10车刀的淬火温度为780C摆布,冷却介质为水;回火温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热处理 原理 工艺 设计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