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老子四章备课高二语文备课组主备人:陆红星教材 分析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篇文 章。本篇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从“有“和”无7知人“和“自知丁胜人”和”自胜 ”的方面探究“对待”的关系。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偏执于一方面,如”有“知人“生人”,可 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老子的相关知识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善于汲取 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文章中包含的哲理提炼出 来,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是否有道理。学情 分析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
2、逐字逐句落实字词翻译, 让学生在掌握文意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再做拓展延伸。学习 目标1 . 了解与老子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2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 .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4 .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 “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学习 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 .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3 .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 “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学习 难点1 .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2 .
3、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 “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学习 方法合作探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预习任务:1 .通读全文,标注读音。2 .完成新坐标预习任务单与知识梳理。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觉思考能力。课时安排四课时用案人自我创 新一、情景导入先秦诸子中,有 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 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 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 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 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4、。二、自学检测1 .检查标注读音是否完成。2 .检查新坐标预习任务单、知识梳理完成掌握情况。三、文化常识:1 .了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日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 之一。2. 了解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
5、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修身上,老子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 然的德性。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 与暴力。3. .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 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目月 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 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 周向他问礼。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
6、断发动战 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 国安民的主张。道德经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4. 了解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 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 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 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 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
7、道德经中老子思 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 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 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 之中发挥其作用。四、课文研读(-)朗读课文。(二)疏通文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词意: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
8、: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之,的。蜒埴:和泥(制作陶器)。蜒,揉和;埴,黏土。以为,把作为。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 是无起了作用。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 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 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 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问题导学一:1 .概括第十一章阐述的观点?通过对“铲 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2 .第十一章列举了车子、器
9、皿和屋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目的是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 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 便利的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 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 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重点词意: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明,明察。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
10、彰显。彰,明辨是非。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一说读zhdng,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处:为,做。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问题导学二:1 .概括第二十四章阐述的观点?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
11、、“自 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阐述了 “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2 .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 为踮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 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 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 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 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 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1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重点词义: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qie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这就是寿。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 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 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问题导学三:1 .概括第三十三章阐述的观点?强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老子 教案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