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 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 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敬学目标与裱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赋特点。2、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 常识。3、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积累这 段文言知识。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
2、“以文为赋”,骈散 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 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超息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课前发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
3、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敢学il程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本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 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年,御使李定 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
4、练副使。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 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5、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板书:画意一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 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 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 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 令人陶醉其中。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部编版高一 语文 上册 16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