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09月一模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
2、就能 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你并不孤单。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 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 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 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 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 心使人难以入眠。”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3、。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 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 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因此,世界 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 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 并非巧合。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
4、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 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中关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 不悲哉!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材料二:入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 闻。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 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
5、之情,莫不欲总海 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茏,犹不可弃也;使言 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 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尝A所用B不过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试G引之H中关I而止。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疑问代词“怎么”,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用法相同。B.适,到去,与谏逐客书
6、“适观而已矣”中的“适”词义不同。C.刍荒,“刍”指割草,“莞”指采薪,它们相连,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D.责,责备,与现代汉语中“引咎自责”中的“责”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军越来越近,宋人越来越怕,但如实报告情况的人都被宋王杀掉了,最后一个被派去探听情况的人害怕也被杀掉,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国人并不怕。B.齐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过三石之力,但因为他受骗于左右侍从,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C.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够向下贯彻,其恩泽能够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够勤奋工作,而且能如实反映情况,这是因为明君善于
7、用人,不单单凭借个人之智。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对于人们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只要策略优秀就可以实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2)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14 .两则材料的论点有何相同之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答案】10.DFH11. D 12. A13 . (1)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2)昏庸的君王却不是这样,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即使是为他用尽气力、竭尽忠诚,他也不知 道。14 .观点上的相同之处:
8、君主要善于听别人的意见。主要论证方法的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条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试着拉这张弓,都只拉到人平就停了。“其”作主语,“尝”做状语,“三石”作“不过”的宾语,故在宾语后D处断开;“左右”作“示”的宾语,故在其后F处断开;“试”作谓语,“引之”作“试”的宾语,故在“之”后H处断开。故选DFH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怎么可能这样?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B.正确。
9、到去;满足,适于。句意:你要到哪儿去?/可以满足耳目的需要罢了。C.正确。D.错误。“责”在文中的含义是“要求”;“引咎自责”中的“责”含义是“批评,责备”。句意:就不 要求他的言辞漂亮;/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错误。原文说的是“殊不知齐军之所在”,即不知道齐军在哪里。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直言”,直言相谏,劝谏;“过”,过错,过失;“无道”,没有途径,无从;“善”形容词作 名词,贤能的人。(2) “暗”,昏庸,糊涂;“卑贱”,地位低贱;“不能知”省略句,
10、补出主语,“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本特征的能力。第一问:从两则材料的议论句可以看出,材料一的主要意思是“亡国之君不可以直言相谏”,说的是亡国 的君主不能听取意见;材料二的主要意思就是其第一句“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 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其中“以天下之耳听”所包含的观点就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它与材料一 都是讲君主听取意见之事,此即两则材料在观点上的相同之处。第二问:材料一列举了 “宋王”不听真言和“齐宣王好射”的事例论证观点,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而材料二“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运用比喻论证;“使言之而
11、是, 虽在褐夫刍莞,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运用对比论 证。参考译文:材料一:亡国的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 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 “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已经恐慌了。”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 能这样? ”于是宋王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与前一个人相同, 宋王又大怒,把他屈杀了。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三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被派的人路上遇见了他的哥 哥。他的哥哥问
12、:“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要到哪儿去? ”弟弟说:“去替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 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 而死掉了;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恐怕也是一死。这该怎么办呢?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 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被杀,比国破后逃亡的人先逃亡。”于是被派的人回报宋王说:“根本没 看到齐寇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就赏赐这个人钱财。齐军一到,宋王自己奔到车 上,赶着车急急忙忙逃跑。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用硬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 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试着拉这张弓,都只拉到一半就停
13、了。都说:“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除了 您,谁还能用这样的弓!”宣王的实际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这 岂不可悲吗!给国家造成祸乱的君主,他们的弊病就在于用的弓实有三石而自以为用九石啊! 材料二:做君主的,借助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借助天下人的耳力聆听声音,凭借天下人的智慧考虑问题, 依仗天下人的力量争取胜利。因此,君主发布的号令能够向下贯彻,群臣的情况能够上达。因此,贤能的 人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智慧,能力差的也竭尽全力。君主的恩德施予普遍而不偏私,群臣勤奋工作而不懈 怠。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其原因何在?在于君主掌握了正确的用人方法,而不专靠君主一个人的才能。所以
14、借助于车马的人,脚腿不辛苦而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舟船的人,不会游泳而能横渡江河大海。君主在主 观思想上,没有一个不想集天下人智慧、用众人力量去处事办事的,然而那些对君主表达效忠之心的人, 却很少有不使自身遭困的。(因此对于君主来说)假使那些言论是正确的,即使是役民樵夫,也不能弃之 不用;假使那些言论是错误的,即使是卿相在朝廷上拿出的策略,也不一定非用不可。英明的君主听取群 臣的意见,那策略如果可以使用,就不以拿出策略的人地位低微为羞耻;如果他的意见可行,就不要求他 的言辞漂亮。昏庸的君王却不是这样,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即使是为他用尽气力、竭尽忠诚, 他也不知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15、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薛逢笙歌惨惨咽离筵,槐柳阴阴五月天。未学苏秦荣佩印,却思平子赋归田。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自笑无成今老大,送君垂泪郭门前。【注】薛逢:唐朝诗人,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虽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平子:东汉张 衡,字平子,仕途不顺,曾写下归田赋表达归隐之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咽”状音乐与歌声低哑,侧面写出了离别之时与会者心情的伤感、低沉。B.次句指出分别时间,诗人在槐树柳树幽暗深邃、生长茂盛的季节送别友人。C.芙蓉正要开放,杨柳渡口烟雾迷茫,这眼前景色交代了送友上船时的环境。D.末
16、尾二句通过描写人的动作神情抒发情感,既有惜别之意,又有自伤之情。16 .诗的颔联提到了战国时苏秦因合纵成功而佩带六国相印以及张衡创作归田赋两件事。结合本诗主 题,谈谈作者的意图。【答案】15.C16.颔联运用了关于苏秦和张衡的两个典故,意思是说,我没有能够像苏秦那样功成名就,只能学张衡归隐田园了。作者意在以苏秦和张衡自比,高度肯定自己的才能,同时以“未学”“却思”表达仕途不顺、未能腾达的 伤感。作者向萧使君倾诉自己的遭遇,暗含请对方予以提携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眼前景色”错误,“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送别友人时的情景。故选
17、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运用了关于苏秦和张衡的两个典故。“未学苏秦荣佩印”可知运用了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故事,作者表 达的意思是没有能够像苏秦那样功成名就;从“却思平子赋归田”可知运用了张衡归隐田园的典故,作者 表达的是想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即像张衡那样表达国隐之思。由注释“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虽 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可知,作者抱负远大,却有这样的表达,显然是在发牢骚,表达怀才不 遇的伤感之情;同时,作者向萧使君说这样的话,也含有请对方对其予以帮助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直接解
18、释祖母对其有养育之恩的句子是“,(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李渤在潭上找到了两块石头,然后就“ ” ;他认为李渤这 样依靠斧斤敲击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实在是见识短浅,令人可笑。(3)刘星同学在写杏花的故事时,想引用唐宋时期的诗句来表明杏花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喜爱, 用以表现春意,或用以寓意幸福,他引用的诗句是“,”。【答案】 .祖母刘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 .扣而聆之 .自以为得其实 .小楼一 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 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
19、写法,“愍” “躬” “扣” “聆” “巷” “卖” “沾” “铺” “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研学旅行满足了当今家长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它被称为“行走的课堂”,它弥补了 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A ,去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伴随研学旅行市场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情形。其中,“游而不学” 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游是游了,学没学不好说。与传统旅游项目不同,研学旅行的形式是 “游”,本质仍为“学”。 B,研学旅行就会变成简单
20、的“到此一游”,就随之变味。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学到知识,需要持续而不间断地规范研学旅行。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 要加紧制定相关标准体系,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内容标准等,并依据标准进行严格监管。各经 营主体在设计研学项目时,应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开展前期调研或试游,精心挑选线路,用心设置课程, 紧紧围绕教育目的,而非一味追随旅游逻辑。行业、企业、院校要协同联动,培养高水平研学旅行指 导师一批,打牢人才基础。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21、严密。不得改变原后、O【答案】18.A,让孩子走出教室B.如果脱离“学”的底色20 .删掉“持续而”或“而不间断(地)”;改“或”为“和”,“调研和试游”;把“一批”移至“高水平”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面有“行走 课堂”,有“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两个暗示,而传统教学是“不行走的课 堂”,即学生在教室里学习;A处后面是“去探索自然”等,说明学生们已经不是在教室里学习了,因 此,本处应填写“让孩子走出教室”之类的话。B.前面的句子曾批评研学有“游而不学”的问题,B后面又有“就会”,则所填的句子就是假设句的前半 部分,则答案是“如果脱离学的底色”
22、之类的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是重复赘余,“持续”和“不间断”意思相同,应删一个;是用词不当,“调研”“试游”都应进行,所以“或”要改为“和”;是语序不当,“一批”应在“高水平”前。(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3小题,io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虽然走了很远的路才回到老家,相当疲劳,王束芝却睡不着。他听得很仔细,就连窗外微风吹动碎草的 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猛然传来一声轰响,他立刻屏住呼吸。但当辨出是猫的声音时,他马上又平静下来, 觉得自己过敏得可笑。啊,自己到底怕什么呢?他知道自己虽是地主却没面对面压迫述农鼠逡在噩终; 而且,谁也不会知道
23、他的实际职业呀。他想起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他回家住了些天,拿出粮仓里快发霉的粮 食,分给了那些饿得发昏的穷小子,从一张张瘦骨嶙峋的脸上,他看到了感激当然,穷小子们是不会知 道他那次回来的使命(在王柬芝交给衙门里一张名单后,多个共产党员人头落地了)的。他虽然和汉奸王唯 一是叔伯弟兄,可是早就分了家,人们又知道他们两家有过纠纷,为此,这一方面他也可以放心了。王柬芝想到刚才过分紧张的心情,脑子里油然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一只灰色老狼,在黑夜中向庄院袭 来。狼的走路声本来已经够轻了,可它还是胆颤心跳,尽量放轻脚掌。其实它有什么可怕的呢? 一只鸡或者 是由于父母疏忽而丢在街头的小孩子,对狼来说还不等于是送到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信阳市 高级中学 2023 2024 学年 月月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