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大学之道》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之道选择题与基础题、阅读等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考点:1 .经典语句赏析2 .选择题3 .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4 . 一词多义5 .通假字和词类活用6 .文言句式7 .翻译8 .课内阅读题【考点解读】一、经典语句赏析第1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问题1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 “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 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2、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 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 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大学之道第一段的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 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 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 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这一
3、段文 字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论述了 “知止”的重要 意义,“知止”即“知道目标所在,所以这一段告诉我们确定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人 如果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同时,这一段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最终 目标应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 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问题2理解礼记大学第一段的内容。答案段解:开篇阐明宓宣,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言内容的能力。第一段开篇就明确地阐明了 “大学之
4、道”,即“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儒学所追求的“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指出了达到“至善”的途径。问题3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血后心止,心止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5、身为本。问题1根据画横线部分,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夫晋,何厌之有 C.食血不知其味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以”,介词,把。句意: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B.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 脏一样清楚。/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
6、,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C. “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而”, 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D. “于”均为介词“在”。句意: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要在事情尚未 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故选D。问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7、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 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 据此排除CD。“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 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B。问题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8、)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 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C.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 用以称谓“平民”。D. “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 “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错,礼记在宋代
9、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故选B。问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答案(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t自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 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
10、”,所处而安;“虑”,处事精详;“得”, 处事合宜。(2) “为不善”,做坏事;“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 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译文1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 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 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
11、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 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 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 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译文2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12、。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 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 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 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 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 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
13、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 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 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 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 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 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 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答案大学之道
14、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问题2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答案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问题3赏析大学之道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o答案文段意思是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重点强调“修身”,这是 根本。问题4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答案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翻译文句,准确把握文段内涵,结合上下文理 解内容。文段意思是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
15、根本。前文提出了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在 “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其他的方面都要以修养德行为根本。【考题示例】 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先诚其意.必先苦其心志 A./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先正其心 南征北战 B./D./1 .C【解析】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齐,使受苦。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明烛天南*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迩之事父
16、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A.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D.2.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的能力,具体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事”,侍奉。名词用作动词,“烛”,照亮。名词用作动词,“贼”,残害。形容词用作动词,“明”,弘扬。使动用法,“正”,使正,端正。形容词用作动词,“齐”,向看齐。故归类为: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故选A。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谓其君不能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通假字的能力。A
17、项,“内”通“纳”。BCD没有通假字。故选A。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C. “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男孩子。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故选Co5 .下列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 B. C.回虽不敏物有本末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6 .C【解析】大学,古义,大人之学。今义
18、: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 常用来表示自谦。本末,古今同义,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天下,古今同义,指中国或世界。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故都属于古今同义。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民之从事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跨者不行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可谓好学也已 古来圣贤皆寂寞 大学之道 A.B.C.D.6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引申为办事,处理事务的人;今义,指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自省,古今同义,都是自我反省的意思。不行,古义,行走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大学 训练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