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语文同步课时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老子》四章(教师版).docx
《2023年高二语文同步课时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老子》四章(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二语文同步课时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老子》四章(教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老子四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 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 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矢【作者简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 也多有争议,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相传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因此被人称为老子。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 老子问礼。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2、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我国 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知识】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 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 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3、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O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 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 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U,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日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
4、 “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第二句中,“明”应理解为“圣明”;“强”应理解为“刚强”;“强行者”应理解为“强劲奋进的人”; “志”应理解为“意志”。【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 以省略。【参考译
5、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 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 永恒的。(老子第二章)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 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 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 声大不起来,经常
6、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 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 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题组C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 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
7、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 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善,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籍。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 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修见秦献
8、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 霸王者出焉。”或曰傀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 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然儒学,儒学亦细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音争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修道德修:修饰B.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高尚C.因家于齐焉家:安家,居住D.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细:排斥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
9、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 它又叫“表字”。B.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即此意。C.矢曾,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10、。D.老莱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 一个化身。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 子的无为思想。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就像是一条龙,自己不能了解他,钦佩之情溢于言表。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僧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 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14 .把文中画
11、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2)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5 .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答案】10. A11. C12. B13. D14. (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 谦虚得像愚钝的人。(2)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 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15 .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 求闻达为宗旨。主张
12、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分析】16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 法” “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老子修道德,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修” 的意思是“研究”。故选A。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 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 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
13、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尤其要关注日” “乎” “于” “而” “之” “也” “矣” “焉” “耳” “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 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根据文意,“问礼于老子”一句点明问礼的对象,是状语后置句,“于老子”是后置状语,不宜断开,故 排除B、D两项;日后引出所说的话,后面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C。18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
14、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B项,“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罔”并非“天网、法网、结网” 等意,应当为“迷惑”的意思。故选Bo19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 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 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 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
15、即能发现问题。D项,文中“而史记周太史僧见秦献公曰”中的“史记” 一词应理解为“史书记载”,而不能理解为司马迁 的史记。故选Do2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 “良贾”,译为“善于经商的人”;“若虚”,译为“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 德”,译为“高尚的品德”。(2)固定句式“岂谓是邪”,译为“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无为”, 译为“无为而治”
16、;“自化”译为“自然趋于化”;“清静”译为“清静不扰”。21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分析概括文本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文体,文体不同阐述主张 的方式不同。如果是议论文,只需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分析是否是作者主张即可。如果是散文或小说, 则需要借助文中人物的言行以及议论抒情的句子来概括。本文筛选老子的主张,可结合第二段中“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概括出“君 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结合第三段中“老子修道德,其学 以自隐无名为务”概括出“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结合尾段“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 正”概括出“主
17、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 以省略。【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
18、都已经腐烂了, 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 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 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善, 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 不了解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好像就是龙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
19、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表微了,就 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 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僚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 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信就是老子,也有 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2023 年高 语文 同步 课时 讲义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