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魂、酒” 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一一清明。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2、”。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2.指名描述诗意。二、揭示课题1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板书课题)。2 .解题:补充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 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 诗,如春晓。之:往,去。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 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1 .自由练习朗读古诗。2
3、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3 .小组合作学习。4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故人西辞黄鹤楼重点解释“西辞”。可结合地图,让学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扬州,看两个地方 所处的位置,也可画出长江流向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 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烟花三月下扬州重点抓“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 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 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
4、快地聚会, 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习时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考的方法,先让学生准确生动地描述情景,在头脑中 或在纸上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别好友后呆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若有 所失的神情,使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 谊。教师: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 依依惜别之情。用多媒体软件或投影显示画面: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 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 白仍呆立江边。5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
5、别之情。6 .练习背诵四、总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 之情。五、拓展延伸(可任选一项完成)1 .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2 .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第三课时一、复习引入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学习回乡偶书1 .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2 .简介作者及背景。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土,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 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 这不朽之作。3 .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4 .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6、自学诗句。5 .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6 .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 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 由教师引导、帮助。7 .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 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 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8 .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9 .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 演。(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四、拓展延伸1 .分小组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提示:先读读古
7、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 最后带着同学们读一读。2 .请2 3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推荐古诗。五、学习本课生字1 .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的。2 .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提示给大家。3 .指导正确书写。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认识“兄、倍” 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 4个生字。4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5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 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8、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 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 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 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 Ho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
9、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 作者的家乡山西省。2、简介诗人王维: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 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 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du yi jia xionbei独异佳兄倍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
10、整体认读音节。开火车读,齐读。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独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 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遥知兄弟登高
11、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 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茱萸(zhu yu):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 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 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 么?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
12、(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 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
13、维 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 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 思想感情)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 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田字格)兄独异佳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
14、注意:“独”部首是“3 ”笔顺是:撇、弯勾、撇。“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 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 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 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板书设计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hun jiu mu魂
15、酒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开火车读,齐读。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 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 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4)师归纳,生质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三首(语文版高
16、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H一)-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 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 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
17、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 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 少。)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 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 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
18、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2)师范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试读、评议。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 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 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男女女。各当家:
19、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解:理解,懂得。耕织:耕田织布。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逐句翻译诗句。(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的意思:白天外出耕田,夜晚把麻搓成线,农家男男女女各人都担负起一 定的家庭责任。(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靠近桑树荫 学着种瓜。3、指名说整首诗的意思。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农民繁忙的劳动景象)(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农民除了 “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昼”指白天,“夜”指晚
20、上(插秧、收割、种豆、犁地、施肥)范成大见此 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自由读、指读、做着 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爱劳动)(2)指导诵读,带着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 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小孩子热爱劳动、勤奋劳作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学生入情入境地 齐读,在朗
21、读中自然成颂。五、总结拓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搜集 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冰的图片)同学们,请用“冰像”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指名 说)你们知道冰在古人眼里像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从稚子弄冰这首诗中找 出答案吧。(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字词1、认识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通俗易懂, 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2、字词理解。稚子: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
22、冰取出来。锌: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磬(qing):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3、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读给对方听,有错误改正再读。同桌合作翻译诗句, 全班汇报交流。(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铳。早晨小孩子从金属盒里把冰取出来,用丝线穿着当作祉来打击。(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噫亮的声音,忽然听到了如玉石落在地上碎裂的声 音。2、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的意思。明确:写小孩子的一场嬉戏,
23、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铳来敲打,声音清 脆、瞭亮。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 漫。四、含情诵读,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一)学生自读。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 “穿” “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明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祉”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 碎地声”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关于“银铳”“玉磬”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三首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三首 语文版 必修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