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 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 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 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 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
2、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 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 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李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 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 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
3、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 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 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 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 用“木”字就缺少“午阴哽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 的“叶”学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 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
4、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 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 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 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D.外国地摊上的书,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真是贻笑大方。20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 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自由地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茫 茫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淌着一
5、道清澈的溪流。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 更加潺漫。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 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上文第一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 像在打鼾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D.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21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
6、代初期 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 真容。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上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嘎一一”,突然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B.你怎么会姓赵! 你那里配姓赵!C.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一有什么看头啊!D.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一一种难得的良药。22 .下面选项中括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省历城县)人, 著名词人。B.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有人用氢气还原
7、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 标准状况下占有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材料二: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提道:“今天的中国,是震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这一年发生 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 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漫画中的“再见”和文字材料中的“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联系当 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写一篇作文。要求
8、: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C【解析】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 术特征”。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 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 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 是“树”代替“树叶,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 我们更多地想起
9、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故选Co2 .C【解析】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 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故选Co3 .B【解析】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 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 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A. “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 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夔州秋天的典 型特征,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
10、点。C. “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 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D. “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 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 .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 看见用“树叶”。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 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5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 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 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
11、,“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木叶”意味深厚,用 “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6 .D【解析】D项,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 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7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 子里的“秘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 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 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 公的形象。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 并且正是这
12、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 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8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 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 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发展更趋真实、合理。有了结 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 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 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 人品质。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 和力量。9
13、 .D【解析】独:难道。10.B11 .C【解析】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辈分不同年龄相差大的朋友是 指“忘年之交”。12 .D13 . (1)只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我们两人在 呀。(2)经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说:“我是个浅陋卑贱的人,想不到 将军您宽容到这种地步啊(是如此的宽厚啊)! ”14 .使者接受廉颇的仇人郭开的贿赂,向赵王谎报了廉颇的真实情况。【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 侯各国。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海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 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
14、说:“如果三十天还 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濯池会结束,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 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 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 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于 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 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 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 留他们,
15、说:“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 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 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 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 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 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 死与共的好友。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 长平对阵,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 装战败退走,却
16、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 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 拼,秦军射死赵括。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燕王便发 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 国的职权。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赵 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 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 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
17、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 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 就不再把他召回了。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 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 ”廉颇最终死在寿春。15 .A【解析】“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 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故选A。16 . (1)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生活在京城,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2)沁园春长 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立志高远,满
18、 腔热血,富有活力,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解析】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 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村自己 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 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 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村,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 悲愤之情。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描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 出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
19、还素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 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回家大事, 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 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儿乎挡住了疾弛而来的船? “恰同学 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 斗风貌和豪迈气概。17 .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18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3)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9 .C【解析】文中“奋斗者号的
20、引号是表示特定称谓。A.“礼尚往来”指卖国求荣的人一味送出东西,不会拿回东西,此处表示强调。B.同 学们一再问香雪的话,表示引用。C. “时代楷模”表示特定称谓。D.外国地摊上 的书,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表示反语讽刺。故选C。20 .B【解析】原文省略号为省略同类列举事项。A项,用于引文的省略;B项,省略同类列举事项;C项,表示重复的词语的省 略;D项,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或重复词语的省略。故选B。21.D22.0【解析】句号放在括号之前。2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材料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提道:“今天的中国,是震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这一年发生 的地震、洪水、干旱、
21、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 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 漫画中的“再见”和文字材料中的“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联系当 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第一则材料是漫画,漫画中有一个背着书包抬手再见的学生,下面有一行字:如 果足够勇敢说再见,生活便会奖励你一个,新的开始。材料二贺词主要写这一年 中
22、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但是感人场景总是让人感动和振奋。正是辞 旧迎新之际,总会让我们前行更有信心。写作的话题为“再见与前行、然后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再从当代青年自身 入手,写一篇文章。“再见”是指与以前的一些事情告别,不再去想,不再去纠缠,尤其是一些挫折、 失败、遭遇、灾难等。如果总是纠缠,不能从这些失败或遭遇当中走出来,人就 很难再往前迈一步,很难再重新开始,只有与过去说再见,才能走向新的征程。 而前行”,则是指忘记以前的挫折或失败,继续努力,奋斗拼搏。指的就是,人 要放下“包袱”,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前行。两则材料实际上包含的话题是 有关联的。因此,写作的时候,不能只谈“再
23、见、也不能只谈“前行”,必须把二 者结合起来进行写作。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开篇先表明观点。 说再见再说前行。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先说什么是“再见、为什么要“再见。 再说为何要前行及如何前行等。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参考立意】: 告别,是为更好地遇见。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昨天,迎接未来。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告别昨日之我,共赴山花烂漫。【例文】挥手自兹去,奋楫再前行“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二在这春潮奔涌的季节,在这万物蓬勃的时 代,我们正在告别往昔疾病与灾害的阴霾,再迎举世嘱目的成就,重新踏上建设 富强中国的前行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德州市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开学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