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练习-《常谈》2023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及练习(部编版).docx
《读后练习-《常谈》2023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及练习(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练习-《常谈》2023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及练习(部编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后练习-经典常谈2023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及练习(部编版)一、填空题(共20分)1 .中国“四史”是指:、O【答案】(1).史记 (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按照传统的说法,四史一般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书。2 .“春秋三传”是指: 、o【答案】(1).公羊传 (2).谷梁传 (3).左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按照人们惯常的说法,“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作者为 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
2、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 传着于竹帛。谷梁传,也被称作毅梁传,是战国时期谷梁赤所撰的儒家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 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 变动较为排斥。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 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3 .是我国最大的丛书。【答案】四
3、库全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日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 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 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 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 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4 .“韦编三绝”是指 读易的努力表现。【答案】孔子【解析】【详解】本题
4、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 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 “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韦编三绝: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 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5 .收列词目37万条,单字56000个左右,是目前最大的工具
5、书之一。【答案】汉语大词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汉语大词典,是中国大型的汉语词典。其内容之浩繁,包括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的教义等,都发生 纵向或横向联系。词典由中国数百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二、名著阅读(共8分)6 .怎么理解朱自清说的“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答案】此句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和“些”。“学生”就意味着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些”就是说学生读的 古书不能多,且还要一看就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读经典常谈来理解这句话,应当着重抓住“学生”和“些”两个词。“学生”也就
6、意味着不是专家,其 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 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有在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 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 成。7 .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答案】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首先是适合引导学生读古书的书;其次,这本书还是适合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最后, 这本书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祛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
7、读识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 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 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 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三、现代文阅读(共12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 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
8、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 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 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 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 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 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 就
9、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 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 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 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曰,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 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
10、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 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 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 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 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 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
11、非, 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 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 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8 .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
12、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
13、没。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答案】8. B9. D 10. A【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 名字”分析,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中的“都在”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 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
14、算第一部通史”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分析可知,“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因为劝 惩只是孔子开门授徒鲁春秋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全部。故选Bo【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 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相关分析不正确。“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段“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 着定
15、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段“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 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故选Do【10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A.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错误。根据段“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 看”“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 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 了春秋,而选
16、项“而是由他编纂”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见“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故选Ao四、名著阅读(共32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 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 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 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 不相关联的短
17、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 了。这是体制上 一个大进步。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 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三国志演义中还夹杂着 “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 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 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
18、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 说“ 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1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示例:章回体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答案】11.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12.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一以贯之”)的章回小说。【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第段“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可知,本部分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根据第段“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
19、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 步”第段“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发 展;故综合两段内容,选文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发展。12题详解】本题考查下定义。下定义的语言组织形式是:XX是XX。题干“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可知,对象是:近代长篇小说;根据第段“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组织才更 严密了”“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 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 知,白话小说是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故事是
20、联贯的,故事能“一以贯之”,是一种章回小说。所以综合两部分内容可下定义为:近代长篇小说是一种由文人撰写的、组织严密的、一以贯之的章回体小说。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 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 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 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
21、儿,就可借他 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 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 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 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谈 练习 2023 春季 年级 下册 语文 名著 阅读 部编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