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二单元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当 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从文体要求上来说需要把握新闻的特 点,如分析通讯的报 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 件,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等;提升日常社会 生活需要的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上来说,侧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二、单元内容分析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单元通过袁隆平,张秉贵, 钟扬的人 物通讯、“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两首关于乡村劳动的古 诗,让同学们了解到了 “劳动者最可爱,劳动者最
2、光荣,劳动者 最风流,劳动才会有幸福”的人文主题,并且要引导学生认识“劳 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真理,教 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 动观。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消息、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体裁的新 闻作品,但是课本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类似题材的文学作 品,需要老师根据文 章去讲解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特点,让学生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去把握人物品质的方法。四、单元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本中的字音、词语、成语;把握人 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反复诵读,体会古
3、代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学 会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 安邦。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 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捕鱼,烧制陶器,天下大 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 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 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 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 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 阻隔,也
4、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 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 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 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 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 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 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同学们,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 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 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 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一一勤劳的中国人。反观当
5、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 母,吃假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 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 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有人 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 大的时代,科技 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 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 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 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 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的活着,劳动对
6、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 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同学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活动3: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组内推荐一篇最优秀 的作品,参加班级演讲比赛。三、拓展阅读: 观看超级演说家视频教学反思1、我设置的观看视频的环节比较多,没有具体的观看任务,需 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具体的观看任务。2、由于时间问题,可能在具体的教学中,一些任务不能按时 完成。3、在导入部分,我没有设置具体情境,在具体教学中,我 需要设置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 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
7、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 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4、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五、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我采用群文教 学的方式,体现“劳动”主题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习任 务:为“校园古诗词写作大赛”推选优秀作品,为邯郸日报 写一篇人物通讯,写颁奖词、演讲稿,思画维导图、表格等。抓 住文体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第二单元 劳动最光荣课时篇目标题主题情境任务第1课时米首插秧歌 歌唱劳动点燃梦想
8、劳动 为“校园古诗词写作大 赛”推选优秀作品。第2、3课时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 科技奖获 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劳 动者最美丽奋斗才会有幸福 劳动者之歌 为邯郸日报 写一篇人物通讯第4课时以工匠精神雕琢 时代品质) 劳动最风流 铸就 中国梦工匠精神为班级的值日生写一篇颁奖词第5、6课时 写作课 劳动最光荣国家当安康家国情怀 写一篇关于劳动的演讲稿第一课时歌唱劳动点燃梦想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二、学习任务:为“校
9、园古诗词写作大赛”推选优秀作品。活动1:利用思维导图展示诗经知识,利用蒙层手法检查 预习。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 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 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 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 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 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 的表现手法。活动2:朗读这两首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要求:听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学生展示朗读,读出 情感、组员给予评价。
10、活动3: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描绘每首 诗呈现的画面?要求:最少使用两种修辞,150字组内讨论,推荐一篇最优秀 的作品,说说组内推荐的理由。活动4:小组合作,讨论这两首诗的艺术手法。1、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动作描写,将劳动细节和劳动过程真实地 表现了出来。2、插秧歌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 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 下很深的印象。3、米营使用了重章叠句,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活动5:按照诗经的格式写一首关于劳动的诗。组内讨论, 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参加“校园古诗词写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单元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语文 统编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