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师说教学目的1 .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2 .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3 .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 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 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硬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 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 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
2、肆,充分 体现了 “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谪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 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二、教学方法。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 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 以前者为主。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3.学生练习背
3、诵。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4.自由讨论。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一一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 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分:案要占.口 743八、(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 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 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 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
4、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 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 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 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 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三、留作业。1 .背诵第1、2段。2 .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
5、。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 文日”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3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段。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二、诵读第3段。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 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1 .提示如下:“圣人无常师”一一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郑子、在弘、师襄、老聃”是 用事实说明这一点。“郑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一一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 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6、。“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一“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 后,术也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2 .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3 .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讨论方式同前。小结要点:(1) “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 常师之有? ”(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 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咫总 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韩愈
7、孰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 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4,齐诵一遍。三、诵读第4段。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 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辱愈所说的“道”是 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一句可证;上段说孔 子向郑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 之师传其道
8、解其惑者也” 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 主旨所在。)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题:第 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 头?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 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3.连贯背诵第3、4段。四、总结全文。1 .本文的思想意义。导入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 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
9、骈 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 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 “古文运 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 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 复儒家道统。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 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 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明
10、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 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 “传道”就是传授以 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 而为师”。()要恢要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 文。2写作方法。(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一一先“立”后“破”,“破”后 再“立”。进行步骤:先列出第1、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立)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11、贤于弟子”的论断。(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 题),要求答得简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 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 大夫阶层。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 明了
12、 “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 O“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 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说明学文章就要学文理。填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滥用, 既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3.语言积累。关于一词多义(练习三)道:(按练习排列的顺序,例句略,下同)A (儒家的)思想体系。日说。C,道路。 D方法。 (按:此题无相同的义项,练习题有误。)传:A流传。B传授。C ( z h udn )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D.同A。补充:E.(Z h uan)古时供来往行人
13、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 广成传舍。圣:A具有极高智慧的。B.同A C.圣人。D,封建统治阶级对帝王的谀称。补充:E.旧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诗圣、棋圣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耻:以为耻。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羞:以为羞。小:以为小。奇:以为奇。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补充通假字:受:通“授”。不:通“否”。五、留作业。1背诵全文。2,预习问说(要求见该课“预习安排”)。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 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
14、点语言积累的工作。三、课时安排。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 段,讨论“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第三课时:诵读第a 喂,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 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预习安排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 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谀(yU) (chdng) 聃(dGn) 知(tGn)欤(yii)蟠(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说 高中语文 必修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