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常谈》导读课(素材).docx
《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常谈》导读课(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常谈》导读课(素材).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一一经典常谈导读课 教材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受当时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委托而编写的一本教学参考用书,这本 书最初编写的目的就在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每一个中 国人应当读的,更是新时代的青少年们不可忽视的。这本书涵盖了包括经、史、子、集在内 的文献佳作,作者朱自清整理了一系列古代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 经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类的传 世佳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的 价值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现实力量,体悟历史语境中的人情人性, 搭建古今的沟
2、通桥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股远而近的力量。学情分析朱自清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 用,而在于文化。经典常谈为中华经典画出的理论框架,因此经典常谈内容庞杂,信息大,了解经典 不是其目的,目的在于了解之后真正地去阅读经典,亲近经典。但是由于目前初中学生对经 典认知少之又少,加之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存在很深的年代沟壑,这导致学生的整体阅读兴 趣不高。阅读整本书所有的内容不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因此我想从局部入手,从学生已知入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促进 阅读经典常谈整本书。同时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
3、料自主收集与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因 此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主动探究,从中获取思想之力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打通古今渠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中,体会文化思想,挖掘精神力量。3.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朱自清的创作的时代背景,从抗战时期文人的状态, 领悟精神力量,以此启发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学习。重点: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难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中挖掘其现实意义,同时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出发,了 解抗战时期的文人使命感,激发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
4、授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同学思考促进中国发展不可忽视的三类人: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 事家、政治家;2,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冲锋者;3.以天下和平为理想,以思想传承为己任, 用笔下的文字担负起时代责任的文人学者二、活动探究活动一:故事分享会(分享朱自清创作背后的小故事)故事1: 1942年1月28日,朱自清他开始校正古典常谈,2月3日,朱自清拜访杨振声, 经思索接受了杨的建议,将原拟标题古典常谈易为经典常谈,至此,经典常谈的 写作基本结束。经典常谈的正式写作是在1938至1942年,追溯此书由来,应从1932年说起
5、,这十年 岁月之间,渗透着知识分子事业中的友谊、学问上的积累与战时困苦中的坚守。故事2: 1932年,聘杨振声为文化组委员,随后他邀请沈从文一起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并让朱自清协助编辑,七七事变后,杨振声、沈从文与朱自清在长沙碰头,讨论教科书计划: 沈先生来此。杨、沈与我商讨教科书的计划。杨建议我们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 而不是注释。这是个好主意。这个被朱自清认为是好主意的建议,正是经典常谈的写作缘起。故事3:1938年9月起,朱自清在编写教科书的同时,陆续撰写经典常谈。1940年,中 学国文教科书完成,虽最终未被接受,朱自清关于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的写作并未中辍。 这本关于中国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谈 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常谈导读课素材 动荡 年代 力量 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导读 素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