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离骚教学反思精选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 “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 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 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 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 字词句的讲解吗?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 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 总总汇集
2、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 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 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 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 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 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
3、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 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 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 预想的结局。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 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 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 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 到以读带悟,体味情
4、感的目的。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 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 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 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 外之意”结合?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 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 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一、教学思路回顾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从语言形式上来看,
5、离骚以六言为 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从教学衔接 上看,高一上册的学生入学不久,文言文只接触了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而初中 文言文选文少而短小浅易,这篇离骚原是高一下期的课文,课文长,文字深, 还夹杂不少方言,阅读障碍较多。从表现手法看,离骚多用比兴,它的香草美 人象喻系统让表达晦涩难懂,从思想情感看,文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学生 的年龄阅历理解起来容易流于表面。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运用 “趣味语文教学法”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有趣的教学过程,针对要解决的主要教学 问题,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结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
6、长,将语文教学在 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的简单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同类文本的阅读规 律。一)教学目标的简单。1、结合单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讲。离骚是高一下册,诗歌单元中的课 文,而诗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种处理:对 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列入预习案,完成翻译,并在教学时带入句中,随文翻译; 而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句等文言现象则不做过多讲解。2、对学生情况盘点,切实弄清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重点突 破。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重复。确定教学目标为:能在体会楚语,理解内容情感的 基础上进行个性解读认识屈原。二)教学切入的简单1、找文本
7、最明显突出的特点为切入点。离骚是一篇楚辞,带有鲜明的楚 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的。于是决定以“楚文化”为切入 点。2.具体操作中尽量找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刚好来泸州前在泸州的介绍 资料里看到一副汉棺上的画,误认为是屈原了,于是我出示汉棺上的巫师的形象, 做了以下导入:请大家猜猜老师出示的这个人是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屈原,我 询问几个理由后解释:“他带着高高的帽子,佩带着长长的佩带,第一眼看上去, 我也以为他是屈原,但其实不是。这个我可以认错,但你们不能,因为他就是我们 泸州市郊出土的8号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楚地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出现 在相隔千里泸州呢?至少说明
8、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因为运用 到的是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学生们甚至现场的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不必要的话不说,直接切入文本。然后由楚文化直接引入到楚文化中最有 代表性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屈原的离骚。三)教学环节的简单。简单明了,减少一切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按“情景激趣一探索生趣一总结固 趣”的基本程序,明确几个探究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先简单读诗,按楚语,楚物,楚人情的顺序分析文本。1、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要求学生任选诗句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再比较改后的句子和屈原原句 的区别,并以“天府中学我爱你”与“天府中学啊我爱你”的对比,总结出楚辞多 “兮”,多楚地
9、方言,表达上更自由,抒情上更深情等特点。2、揭神秘面纱,寻诗歌本意。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译分析“香草与高尚品德”“美人与我之间”的相似 点,来认识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统,体会其曲折抒情的特点。并结合张籍的 节妇吟,张九龄的感遇,了解“香草美人”这一象喻系统对后世的影响。3、找关键字词,悟情感变化。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学生回答时设疑:作者前面说“不悔”,后面说“悔”,是否矛盾。来明确 屈原在忠君爱国这一主情感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 情,指导阅读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 未变,岂余心之可惩
10、。”最后仿文怀沙先生唱离骚,带学生更直观感受屈原所表达 的情感之深沉。上面三个步骤正是简单读诗的方法:先感受语言特色,再分析象喻,读懂文 意,最后读懂情感。(二)个性读诗,分别引入洪兴祖和班固对屈的评价,一个是主战派,与秦偿 政见不合,被贬抑郁而终,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为历史学 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两 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造成他们对同一个人评价的不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 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二、课堂亮点这次赛课,我采用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将课堂分为情景激趣导入一
11、 一探究生趣突破一一总结固趣拓展三个环节,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 说来有如下亮点:一)情景激趣导入屈原的离骚篇幅较长,又是20xx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难懂,学生畏难情 绪严重,因而容易学得沉闷,所以在课堂导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选择了投影泸州 市郊出土的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形象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 误以为是屈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孔子所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这种 情景激趣就践行了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做到了课堂的“有趣”。二)探究生趣突破“新课标”要求,阅读古诗文,把握诗人思想情
12、感的基础是立足文本,理解文 意,所以我设置了 “预习案”,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梳理基础知识,于课堂上 我再简洁精练地检查落实字音、释义等内容,体现了 “趣味语文教学法”倡导的 “高效”教学理念。“新课标”还提出,古诗文在教学中须反复诵读,而“因声求气,吟咏诗 韵”,就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 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 含的情感。因此在压缩语句、找比兴句、找直抒胸臆句等环节均注重了体味诵读, 既串起了课堂教学,又焕发了课堂活力。我深深知道,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 生,以情激
13、情。为此,我专门学唱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几句诗,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诠释了复杂艰深的离 骚,契合了 “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简单”教学理念。展示了我的才艺,博得了 全场老师的喝彩。三)总结固趣拓展在简单读诗,寻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简单读懂诗的方法,而后 引导学生对屈原进行个性化解读,设计了 “屈原,我想对你说”这个探究性话题, 要求学生即兴写作和演讲。学生积极参与,尤其两个男生所写文字超出我的想象, 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对屈原的独特解读,凭一段优美的文字捕获了全场师生的心。这 一设计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又训练了学生的思
14、维,还锻炼了 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谓“一石几鸟”。三、课堂遗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参与意识特强,我仿佛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 激荡,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似乎受到了学生的牵引,忽略了对课堂的驾驭, 在细节处理上略显繁琐,导致课堂节奏稍显缓慢,结尾的练笔演讲稍显仓促,这体 现了我经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完善。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离骚(节选)教学反思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 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 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
15、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 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 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 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高一学 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 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
16、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 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 “有关屈原知识竞 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 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 后续无法展开。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屈原比老师单纯 式地介绍要好得多。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 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 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这一 点,老师自己感觉到力
17、不从心。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 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 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 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一一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 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 味。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 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追根到底,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才不 会“剃头担子一头热”。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教学古
18、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我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 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 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 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 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可以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 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
19、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 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 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 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 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 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 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授课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 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
20、感,越 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 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 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也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参考一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 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 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 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 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
21、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 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 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 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 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 了。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 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 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 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
22、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 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 通诗句时一,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 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 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 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 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 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
23、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 语序即可。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 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 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 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参考二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 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 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 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
24、。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 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 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 情,应该给学生示范。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 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 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骚 教学 设计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