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潼关》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谭嗣同潼关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 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 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被 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 君子二、故事背景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 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 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 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
2、下了这首诗。三、理解诗义【注释】潼(to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 要隘。终古:自古以来。簇(cu):丛聚。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 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 庸。四、古诗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 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 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
3、与言情巧妙结合, 含蓄又生动。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 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 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 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 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 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 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 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
4、群山中冲决而出 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 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 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 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 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 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 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 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 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
5、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 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 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五、问题归纳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 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 气。六、课文主题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 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
6、图强的社会 潮流,是完全合拍的。潼关潼关教学设计潼关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背景关】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师生互动分析诗歌【作者关】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 人,中国
7、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 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 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诗意关】(翻译加粗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终古:久远簇2:簇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束:拘束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 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 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
8、,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 了,此等桀鹫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小组合作探究诗歌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 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修辞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 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情感关】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 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 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
9、破 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拓展延伸感知作者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 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 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 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 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 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 不少苍茫岁月。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人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土。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 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 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 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当堂测试背诵默写潼关潼关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墓共解不 平。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