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泰山记教材分析姚鼐的登泰山记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 人文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文作为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描写泰山之景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作者雪后登山的别 样情趣以及作者对世事与人生的感悟。这篇文章在描写、叙事上具有简洁明快 的特点,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文言阅读 能力,而且能丰富同学们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苦难的乐观精 神,还能领略五岳之尊的雄奇壮丽,开扩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 操。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学习任务 卡片对桐城派及其
2、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等有了初步了解,并通过课下注释进行 了一定预习准备。但对于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还需要加强 理解和积累。因此,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 特殊句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感受文章语言雅洁的特点。教学目标1 .朗读全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乘”“偻”“阳”“阴”“限” 等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2 .把握登泰山记的语言特点,感知桐城派文章雅洁的语言风格。3 .感受泰山日出雪景之美,体会姚鼐独特的情感和意趣。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相关文学常识。2 .桐城派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L由“偻”字感受泰山日
3、出雪景之美。2.由“乘”字体会姚鼐独特的情感和意趣。教法学法朗读法、师生互动法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投影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8min1 .同学们结合学习任务卡片及课前预习说说初读感受。(3min)2 .如果你是编写组的成员,你认为本课文的注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并简要说说你的发现和修改理由。(5min)学习任务卡片“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 刘大槐和姚鼐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创始人方苞的散文理论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 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4、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 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课前小组任务:如果你是编写组的成员,你认为本课文的注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并 简要说说你的发现和修改理由。(提示:当注而未注、不当注而注、注释误解原文、标点问 题等)预设:每个小组根据讨论情况至少可补充或完善一条注释。如果同学们有发现“乘,”偻,“樗痛,等字词有待完善则可在此设下悬念,疏通文意后再讨论。如果未发现,我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在接下来的字词讲解过程中提供相应材料,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设计意图:1 .通过分享初读感受,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的简雅及泰山日出雪景之美。2 .通过设置情境,同学们在
5、梳理文意的过程中既能积累文言字词,又能感受到任务的挑战性及学习的趣味性。我也可根据同学们的分享对接下来的文言字词梳理进行动态调整。环节一:泰山地理位置(第1段) 5min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注释:阳、阴:山的南面、山的北面。(补充: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阳谷、阴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当:介词,处在。判断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泰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
6、。在那南北山谷分界处的,是古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提问: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总写泰山地理位置。(板书:地理位置)环节二:登山经过(第2段)12min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 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 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注释:以:在。乘:登,升。G)限:界限,指城墙。至于:到达。古今异义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6)麓:山脚。蹬:台阶,石阶;有:通“又”。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 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
7、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 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 阶,共有七千多级。提问:“乘”应该理解为“登、升”还是“冒”的意思?*4乘乘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说文解字载:“覆也。从入桀。桀,黠也。里法日乘。变,古文乘从 几。食陵切K注I o篥,古文乘。文三 重一。”明确:“乘”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其本义为“登、升提问: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奔赴泰安的过程?明确:“乘”“历”“穿”“越二追问:连用四个动词有怎样的效果?明确:几个动词连用,简洁地描写了作者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泰安的情形。虽然风高雪
8、猛,但作者并无顶风冒雪之苦,反而是兴致淋漓,潇 洒轻松。追问:将“乘”理解为“登,升”好,还是理解为“冒”的意思好?明确:有的同学们可能认为“冒”字更能体现作者不怕风雪的精神,有的同学 可能认为理解为“登,升”不仅符合其本义,而且可以感受到文章语言的轻快, 及作者心情的愉悦。(板书:轻松、愉悦)原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 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注释: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循:沿着,顺着。以:连词,而,来。道少半:路不到一半。复:再。遂:相当于“而”,表顺承。巅:顶峰
9、。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 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 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 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 我没有到过的。原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 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来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注释: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崖限:像门槛一样的悬崖。限:门槛。谓:称为。云:句末助词,无实义。几:几乎。及:等到苍:青色。负:背,覆盖。烛:照,
10、名词作动词。城郭:指城市。而:表顺承。居:停留。然:.的样子。译文: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 “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 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 照着泰安城,汶水、徂株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 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提问: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登山所见。(板书:登山过程)环节三:日出景象(第3段)lOmin朗读第三段。原文: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 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希数十立
11、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注释: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Q(D五鼓:五更。稍:逐渐。定语后置句、判断句:稍见云中白若樗恭数十立者,山也。樗靖: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播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有黑白两面,立起来像山 峰。(PPT展示樗蒲所用掷具图片,并说明此处注释可完善。)极天:天极,天边。须臾:片刻,一会儿。采:同“彩”。上:升起来。赤:红色。G)或:有的人。或:有的;绛:大红色。C)皓:白色。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 所以说“
12、若偻”。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 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全都云雾迷 漫,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像搏精所用的掷具似的东西,都是山峰。天 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 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 东海。回首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 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提问:1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描绘观看日出的景象。(板书:日出景象)2 .有人认为“若偻”应该这样注释:“像棺罩一样。偻,音1道,棺罩。因为
13、棺 罩色彩斑斓形同伞盖,恰与披着红白错杂颜色的山峰相似,所以这样比喻J 与本文注释相比,你更倾向哪种?说说你的看法。(PPT展示棺罩图片)明确:部分同学可能倾向于课文注解,原因可能是通过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凸显 出日观峰的高峻。部分同学可能倾向于“像棺罩一样”的解释,原因可能是通 过将雪峰比喻为色彩斑斓的棺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泰山日出时雪景的绚丽之 美。环节四:人文与自然景观(第4、5段)8min原文: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 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注释: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往:去。译文: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
14、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 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观赏了路两旁刻写的石碑,从唐显庆年间以来,那些 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 看。原文: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 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注释:苍:深青色、深绿色。平方:平整方正。Q圜:通“圆罅:石缝。平顶:树顶都是平的。至:到。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方正的,很少圆形 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 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
15、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 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提问:L第四段、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交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板书:人文自然)2 .第五段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通过写“三多”“三少”“三无”,准确地写出了泰山景物的特点, 语言简洁、流畅、精准。(板书:简洁、流畅、精准)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乘”“偻”“樗播”等字词 在注释上可能存在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在今后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培 养探究精神。小结及作业2min姚鼐的登泰山记在语言上具有简洁雅正的特点,需要反复诵读。从“乘风 雪,,中的“乘,,字,我们或感受到了姚鼐奔赴泰安途中的轻松愉悦,或感受到 了顶风冒雪的坚韧,那“乘风雪”中的“风雪”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内涵呢?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并完成以下学习内容。作业:1 .整理登泰山记中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判断句、定 语后置句、省略句等内容。2 .尝试绘画并展示姚鼐登泰山的路线图或泰山日出雪景图。3 .思考苏轼赤壁赋中之“江月”与姚鼐登泰山记中之“风雪”的深层 内涵。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地理位置登山经过轻松、愉悦日出景象人文自然简洁、流畅、精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