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1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 .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3 .品味文章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 “孝”的内涵,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核,L*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本文行文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 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相关言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 辈的
2、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难点:理解作者的处境和作者祖孙深厚的感情。学习提示陈情表从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 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 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 以理服人的。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 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与得体。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文 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
3、很能打动人心。文中有一些细节,如项 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葺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 妙处。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明白,这 两篇文章中的悲喜为何能让一代代中国人产生共鸣。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 家人,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同时也要心系 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七、文本探究1 .请摘录文中的谦辞、敬辞,并体会其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谦辞:臣、猥、区区、乞敬辞:伏惟、陛下、谨、圣、蒙作用:谦辞与敬辞都表达了李密诚惶诚恐的敬畏,他把 自
4、己置于卑微谦恭的位置,体现了对自我地位的清醒认识;又将对方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对晋武帝的拳拳敬意,以达到使晋武帝消除疑虑同意其请求的目 的。2 .李密对于朝廷的征召打算辞不赴命,为了让晋武帝接受,他是如何陈情的?参考提示:动之以情。开篇从自身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说起,回忆了幼时的悲惨遭遇和祖孙二人 相依为命的困境,营造出悲惨凄恻的情感氛围,使下文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有了必要的感情 依据。晓之以理。首先,作者历数“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的“国恩”,极写“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的狼狈处境,把尽忠与尽孝不能两 全的苦衷揭示出来。其次,高举“孝”旗,把晋朝“以孝治天下”
5、作为理论根据,说明辞不 赴命的原因,化解晋武帝的疑虑,为陈述请求做好铺垫。最后,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 法。既做到忠孝两全,又区分轻重缓急,让晋武帝无法拒绝。3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本文之所以感 人心弦,离不开其精妙的语言艺术。从下列语句中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一句,从语言艺术 的角度进行赏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参考提示:示例:第句,巧妙用对偶句,一“外”-“内”都强调一个“无”字,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李密举目
6、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感到急切而无可置疑。同时 用白描手法直陈其事,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李密的形只影单、孤独寂寥,读之让人动容。4 .写出下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古义。九岁不行古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则告诉不许古义:臣之辛苦古义:拜臣郎中古义:参考答案: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 才不同。成人自立。申诉(苦衷)。辛酸悲苦。尚书省的属官。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读完陈情表和出师表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7、文章 出师表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现的是诸葛亮浓重的忧 患意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是李密在诚惶诚恐地恳求。参考答案:感情真挚/以情动人体现的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不胜感激之情是李密在诉说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6你向你的舅舅借来一台平板电脑,准备用于学校艺术节时班级排练节目。跟你要好的 某同学周末想借用平板电脑制作演讲PPT,希望你能借他使用两天。你无法答应这个要 求,但又不能简单拒绝他,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这位同学呢?请拟出 你的“拒绝词”,不
8、超过70个字。参考答案:不是我小气,凭咱俩的关系,如果是我自己的平板电脑,一定借给你。可惜这台平板电 脑是别人的,我借的时候亲戚说不让转借才答应借给我的。希望你能谅解我。八、写作特点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 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 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 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 二段写
9、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述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作者在文中 所陈之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 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 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 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九、总结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
10、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地说 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终养祖 母以尽孝道的决心。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 “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 意。从文中再找一些表示谦敬的词语,体会“表”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一、导入新课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 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宋)赵与时宾退录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 了,我 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
11、传统美德,古代有“虞舜孝感动天” “郑子鹿乳奉 亲”“仲由为亲负米”等故事。相传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 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 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 圣君。(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郑子,春秋郑国国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郑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 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
12、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 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郑子出山。而国君孝顺的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 流传至今。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忠孝面前,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陈情表, 看看李密是如何选择的呢?二、作者介绍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 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以谯周为师,长于春 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 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征44岁的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 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
13、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 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 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三、背景介绍李密本是三国时期蜀国人,是蜀国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士大夫之一。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后来,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即位为 帝,定国号为晋,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 旧臣,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当时44岁的李密忠臣不事二 主”,不愿背负叛国之名,况且司马氏刚刚取得皇位,朝中矛盾重重,李密也不想此时进入 这个政治旋涡。于是李密用晋朝“
14、以孝治天下”为借口,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理由,上陈情 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先尽孝后尽忠。四、知识支架忠孝观中国传统忠孝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儒家的倡导,使忠孝观念形成了孝亲、忠君的共识。 孔子非常重视孝,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孝不仅在于要赡养父母,还在于要敬爱父母。孔子 认为忠是尽心竭力,有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朋友等内涵。君臣关系不是绝对的奴役与 被奴役的关系,事君要“忠”,但并非无底线地顺从君主。汉代以后,朝廷长期奉行以孝治 国的政策,传统忠孝观得到发展。汉代的统治者虽强调孝,但更强调忠。事实是一旦忠孝不 能两全时,人们往往选择先孝后忠。魏晋时期,随着皇权衰落、门阀制度确立,魏晋土人形 成了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陈情表 陈情 教学 设计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