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文言特殊现象的基本规律2、熟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3、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把握形象特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本文中诗人形象。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重点段落。教学重难点难点: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重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学习提示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从雅集欢会、山水 田园中,他们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土的旷达和善
2、思。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辞 的部分是阅读的重点。作者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已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 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 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虽然也锤 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 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泳品味。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
3、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 “谏”与“追二大”与* 两两相对,意思相近。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 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谏的可能含义,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 词语的准确含义。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对偶句,认真体会。振长策而御宇内。策扶老以游憩。退而论书策。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参考答案:行:行走;将要;离去;行为。引:拉开;端起;疏导、引来;引用。乘:乘车,坐上战车;顺应;古代四匹马拉的战车;趁,就着。策:马鞭子;拄着;古代写字用的竹简;计策、策略。5 .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并谈谈其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参考答
4、案:陶渊明自小就酷爱读书,才华横溢,文章卓然不群。他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因不愿与 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故辞官归隐。但他趣味高致,质性自然,胸怀坦 荡,性格超旷任真;崇尚自然,热爱自由,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历来被人推崇备至。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 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 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 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6 .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
5、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 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参考答案:示例: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诗文中不免有明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 对社会的发展确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 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 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隐 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 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拟古读山海 经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
6、写有关政治的感慨。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他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 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个评论是正确的。九、总结全文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 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 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陶渊明对自然的体悟有三个不同的境界:在第一层境界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 陶公的是内心和谐的欣喜。在第二层境界里,自然界的万象景物,在陶公眼中,已转换成生 命中的某些情操,也就是摆
7、落了它们外在的形貌,而袭取了它们内在的精义。如松、菊、琴、 书。在第三层的境界里,陶公不必刻意摆落物象,达到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化静,这正是他 虚静心灵的最高境界。外在环境有不同,但心不为外物所影响。山花人鸟,一片和谐,乘化 归去。陶渊明在自然中获得了 “自然”。陶渊明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大自在。十、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慨、追求、遗憾、喜悦等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了对景物的形象描写。 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语言精练,音韵和谐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出现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 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 “窈窕”)、叠字(如“遥
8、道欣欣”)等,从 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运用辞赋形式加强抒情。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 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 即归耕后的田园生活用了两段进行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H、陶渊明名句1 .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2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3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4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6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7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8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一、导入新课宋李格非赞语:“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
9、凿痕。欧阳修说:晋无 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归去来兮辞艺术成就之高。对归去来 兮辞 并序为什么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读文章会发现文章语言质朴自然,但意蕴却 极为深远。归去来兮辞 并序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 品读它,一起来感悟它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二、作者介绍陶潜(365-427)名潜,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潺阳 (现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国晋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 志济于苍生”的志向。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 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
10、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 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 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 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 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 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 著称文
11、史,诗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等。三、背景介绍东晋诗人陶渊明出生于没落仕宦家庭,家境贫寒,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他一直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他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 归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这篇文章就是其回归田 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四、知识支架辞的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
12、楚国,又称“楚辞”“楚辞 体”。又因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它是一种形式比较自 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 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 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 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五、整体感知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 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
13、乐趣。本文“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两者相得 益彰“语言淡雅自然,体现了陶渊明诗文“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的风格特 点。六、解题:归去:回去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回去啊!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 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辞重言情, 赋重铺陈)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七、文本解读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
14、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 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 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 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 也。(1)(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省主语余,省略句。(2)生生所资:第二个“生”,动作名,生活。(3)家叔以余贫苦:以,介词,因为,由于。(4)遂见用于小邑(见于,被)(5)风波未静:风波,古今异义,此指战乱。(6)心惮远役:远,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 教学 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