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资料范本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企业管理资料范本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资料范本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口有关内容提要第一讲 把脉时代“变局”,营造发展舞台1 .面对“变局”,不作壁上观2 .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3 .脱胎换骨,打造湘军第二讲执理不移,遇事敢争1 .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2 .刚柔互用,争让适度3 .舞台与作为,无权断不能有为第三讲 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上)1 .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2 .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3 .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第四讲 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下)1 .广纳群言,倾听幕僚的意见2 .认真对待反对者的声音3 .传承事业,瞩意光大门庭之人第五讲曾国藩事上司之法1 .倚人而起,不着痕迹2 .功归于上,己能安享3 .危难时也不树敌,
2、巧为周旋第六讲英雄援手,大事易成1 .“引用一班正人”2 .做大事要明剖是非,不可暗斗3 .英雄要屈身第七讲立人达人之道1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2 .试以艰危,责以实效3 .关心和尊重属下4 .待属员不可太谦5 .同患难,更当同富贵第八讲高官为政,务持大体第二讲执理不移,遇事敢争引言【幕僚总结】大臣建树之基,在得一行省为之用;而其绩效所就之大小,尤视所凭之地以为准。薛福成【重点提示】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刚柔互用,争让适度舞台与作为,无权断不能有为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满时,更不可四处张 扬。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
3、,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 动。曾国藩早在京城为官,深研易经,对“潜龙在渊”尤为加意。他初建湘军时,水陆两 军加一起只有一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 保护他的起家资本,四次抗清廷圣旨,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铭被太平军击败,见死 不救,可以说把事做得够绝情了。1853年,曾国藩把练勇万人的计划告诉了爱将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向清廷合 盘奏出,结果船炮未齐就招来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 军进至靳、黄一带,武汉危急,清廷接连下令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 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督
4、带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救援。第三次是1854年2 月,太平军袭破清军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赴援武汉。曾国藩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 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可比,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能贸然去碰的。况且与太平军争雄 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勇,是无法与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 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因而,曾国藩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 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全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剑 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此次募勇成军以出”,“庶与此剧贼一决死 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卒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
5、蒙糜饷之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 辞”。一时形成“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局面。其实,清廷催曾国藩赴援外省,不过以湖南乡勇可用,令其前去配合绿营作战,以解决兵 力不足的困难,这也是过去常有的事,决非要他充当主力,独力担负与太平军作战的重任。所 以当曾国藩在奏折中处处以四省合防为词,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 时,咸丰皇帝即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今览你的奏章,简直以为数省军务一身承当, 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诩自夸,以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自己的,及至临事,果能尽符 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 ”可见,咸丰皇帝对曾国藩是很不理解的,在他看 来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鹫远
6、和自我吹嘘,并非深思熟虑的举动。因而,咸丰皇帝再次促其 “赶紧赴援”,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说:“你能自担重任,当然不能与畏蕙者比,言既出 诸你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曾国藩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他在奏折中陈述船 炮未备、兵勇不齐的情况之后,激昂慷慨地表示:“臣自知才智浅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 已,至于成败利钝,无可恃。皇上如果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 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蕙不前之罪。”并进一步倾诉说:“臣不娴习武事,既不 能在籍服丧守孝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债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每到 夜间焦思愁闷,只有痛哭而已。为臣请皇上垂鉴,
7、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 成效。臣自当弹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 藩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从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他说:“成败利钝固不 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闻命感激,至于泣下”,更以十倍的努 力,加紧了出征的准备。多少年后,他还对此念念不忘,并专门请人从京中抄回原奏(因底稿 在九江与座船一起丢失),与咸丰皇帝的“朱谕” 一起保存,“同志恩遇”。曾国藩为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作战的原则,不仅拒绝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的命令, 也挨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当湖北第一次危急时,他于咸丰谕旨之先,已接到湖广总督吴
8、文铭 求其急速援救的函札。吴文铭是曾国藩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无论公理私情他都是 应该迅速赴援的。但是,曾国藩接到吴的信函后仍不想赴援,只是由于王誓报江西谢邦翰等 人被歼之仇,积极相关要求赴援湖北,才不得不勉强同意。后来一接到“武昌解严,暂缓赴 鄂”的谕旨,便乘机取消了王赴鄂之行。不久太平军西征部队回师西上,吴文铭接连发信向 曾国藩求援。曾皆复函拒绝,并反复说明不能草草轻发的道理。吴文铭终于被其说服,虽自度 必死,仍令曾国藩万勿草草而出。还特致书说: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 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
9、,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 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份量还是不如你重 要。希望三思。当太平军进攻庐州时,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亦拒绝出征,仅派刘长佑和江忠睿率 1000新勇由陆路赴援。结果江、吴二人先后兵败自杀。这对曾国藩是个沉重的打击。江忠源 在曾国藩诸门生中,办团练最早,最有实战经验,同时也任职最高,最得清政府的信任。曾国 藩曾打算练勇万人概交江忠源指挥,完成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重任,而自己只在后方办理练兵 筹饷等事。不料未待出征而江忠源毙命,这无异于砍去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使他明知自己不善 带兵而又不得不亲自出征。吴文 的死对曾国藩打击更甚,吴文 身任湖
10、广总督,既是曾国藩 的老师,又是他强有力的后台。若吴文 仍在,处处有人帮他说话,或许不至陷入后来那样的 政治困境。可见,曾国藩坚持不轻易出省作战的方针,虽然使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规定时间,为其后 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国藩深通天道盈缩、洪荒变换的道理,他常常告诫诸将说:宁可好几个月不开一仗,决不可以开仗而毫无安排、准备和算计。凡是用兵的道理,本来 力量强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懦弱的多半会打胜仗,本来力量弱小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强大的多 半会打败仗。敌人向我进攻,一定要仔细考究衡量而后应战的多半会打胜仗;随意而没有仔细 考究衡量,轻率地发兵向敌人进攻的多半会打败仗。兵者是
11、不得已而用之的,应常常存留着一 颗不敢为先之心,必须让对方打第二下,我才打第一下。与强悍敌人交手,总要以能看出敌人的漏洞和毛病为第一重要的道理。如果在敌方完全没 有漏洞、毛病,而我方贸然前进,那么在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被对方看出来了。不要乘自己 有急躁情绪的时候,不要为大家的议论所动摇,自然能够瞄准敌方可破的漏洞。【自检】通过学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问题回答问题在工作中你是否“贸然行事” ?问题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吸取教训:问题通过学习,你将如何改进?改进计划:曾国藩在衡州编练水陆两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打算在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之 后,再出省作战,去剿灭太平军。曾国藩深知太平军绝非以往的农
12、民起义,自起义开始,从广 西一路北上,过关斩将,使清政府苦无良策,频频更换钦差大臣和军中主帅,致使清军不敢贸 然与太平军交锋,只能尾随其后。在兵多将广,日益壮大的太平军面前,没有形成一支劲旅而 轻易与之交战,那必将是以卵击石。况且在太平军率先取得长江中下游水上优势以后,没有一 支技术先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军,是无法与拥有帆如叠雪,所向披靡的太平军相抗衡。因此, 曾国藩抱定:战船要坚固耐用,战炮要配置先进的洋炮,兵勇要训练有素,船炮不齐,决不仓 促出征。“不练之兵,断不可用”,“此募成军以出,要须卧薪尝胆,勤操苦练,养成艰难百 战之卒,预为东征不归之计。若草率从事,驱不教之土行三千里之远,以当虎狼
13、百万之 贼,未与交锋而军土之气固已馁矣。庶与此剧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卒成行, 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蒙糜饷之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辞”。然而,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却不容曾国藩去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计划。面对太 平军北伐、西征的凌厉攻势,清政府疲于奔命,四处调兵,明知湘军水、陆两师刚刚组建,缺 乏战斗力,但为解决兵源不足,征调湘军出省作战的谕旨却也源源不断地飞到曾国藩的手中。 黄州告急!庐州告急!武昌频频告急!这使曾国藩着实为难。要想担负起与太平军作战的重 任,断不能草草出征。可面对一份份措辞严厉的谕旨,曾国藩只好硬着头皮以船炮不齐、兵勇 不足为由,拒绝出征,“事势所在,关系至重
14、,有不能草草一出者”。这使咸丰皇帝十分恼 火,他无法理解一介书生能作出何等事业。当曾国藩面对太平军西征,提出四省联防、合力堵 围的措施时,咸丰皇帝便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现在安徽省待援甚急,若必偏执己见, 则太觉迟缓。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务一身克 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 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著设法赶紧赴援,能早一步即得一步之益。汝能自担重 任,迥非畏蕙者比,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在咸丰皇帝看来,曾国藩所编练的湘军,只不过仍是团练,调其出省作战,无非是去配合 绿营
15、军,以解燃眉之急,而曾国藩开口要编练成军,训练有素,闭口要四省联防,不过是无知 书生的好高鹫远和自我吹捧。面对咸丰皇帝的嘲讽和高压,曾国藩十分为难,听其调遣,则一 个时期以来的心血及努力必将付诸东流。无奈,曾国藩在接到谕旨后,依然拒绝出省作战,他 在陈述其不能出征的诸种理由之后,激昂地表示:此次奉旨出省,徒以大局糜烂,不敢避谢,然攻剿之事,实无胜算。臣自维才智浅 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钝利败,一无可恃。皇上若遽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 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蕙不前之罪。臣不娴武事,既 不能在籍终制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债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
16、之间乎!中夜焦 思,但有痛哭而已。伏迄圣慈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 弹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咸丰皇帝阅了奏折以后,也深为曾国藩的赤胆忠心所感动,在朱批中安慰到:“成败利钝 不可逆睹,然汝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为坚持其断断不能草率出征的原则,不仅拒不执行咸丰皇帝的谕旨,同时也对处于 危困之中的师友江忠源、吴文铭等的求援于不顾。曾国藩在局势急转之下的情况下,即使千呼万唤,仍坚持不可草率出省作战的原则,使他 赢得了编练水陆两军的规定时间,为其日后独立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使曾国藩 付出了当前利益的巨大代价。然而“忘其小丧而志其大得”
17、。这也是曾国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 素。【忠告】忘其小丧,志其不得。刚柔互用,争让适度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耍的还耍靠把握刚柔的尺度。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 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 退而已。一个人如果把随波逐流当作是坎坷中的精神自慰和权宜之计,他(她)或许还有自立于人的 时候,而如果真的把它当作人生的信仰、理念,那必将一无所成。一个永远自甘平庸无特立之 行的人不仅与成功无缘,而是一个活着有无意味的问题。但是,最易使人成功的勇敢,当还属于策略性的勇敢,曾国藩“按兵”“抗上”则可属于 这一种的勇敢。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
18、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一时举 棋不定,儿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 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相关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 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 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 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 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 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
19、深受启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 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 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 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 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 在曾国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事后,胡林翼选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的献议附 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议一书,刊行于世。大概由于内部议论,过于 直露,不宜公开发表,在刊刻时删去一些有关内容。故李鸿章的条陈中已不见“按
20、兵请旨”的 字句。曾国藩、胡林翼不愿派鲍超入援,还有另一层考虑。即鲍超乃一员勇将,朝廷肯令鲍超归 胜保管带,而胜保乃极端仇视湘军,胜保若以“勤王”之名,将鲍超收为麾下,那时北援湘军 就会拱手送人,这对全局又是大有影响的事。但鲍超不明底里,认为自己失去了一次立功社稷 的大好机会,故露出不满之意。还是胡林翼善于做思想工作,写信劝诫说:涤帅与我都深知胜 保为人性忌贪诈,专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将,弟若北援,无论南北风气异宜,长途饷项军火, 无人主持,且必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难,不敢不遵,不可以他词推 诿,其时涤帅筹思无策,只得应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与涤帅若能北行,则所带将
21、士,或不致十分饥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涤帅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涤帅待 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于世事太愚,当一心敬事涤帅,毋得稍有怠玩,自来义士忠 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勤王”问题上,曾 国藩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抗上是一种“刚”,而曾国藩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可谓是 另一种的“柔”。【自检】你如何理解“刚柔互用,争让适当”你认为如何做到?舞台与作为,无权断不能有所为无权定难办事,权大易遭不测,曾国藩对此体会颇深。因此,他认为无权一定要争,权大 一定要让。自古道:无粮不动兵,运兵打仗,筹集粮饷为第一要
22、着。但曾国藩以在籍侍郎身份带兵, 只有兵权,没有总督、巡抚拥有的筹饷之权,他在湖南、江西遭遇的窘境,就是因为筹饷问题 受制于人,正如他在与邵位西信中说的:“军事非权不威,非势不行,弟处无权无势之位,常 冒争权争势之嫌。年年依人,顽钝寡效。”但是,督抚实职,朝廷从不肯轻易授人。咸丰四 年,曾国藩攻下武昌,咸丰帝兴奋之余,授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任命下达后又反悔,随即 收回成命。可见,朝廷对曾国藩的信任是有保留的。曾国藩仍是没有捞到实权。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藩上书恳请终制。这本是针对朝廷 不给予督抚职任的要挟手法,朝廷起初未识破此用心,回批不允终制。曾国藩于是上了
23、一封很 长的奏折:沥陈办事艰难仍恳终制折,历述自己以侍郎虚衔领兵以来所遭遇的种种困难: 因无实职,以致地方官员时加讥刺,甚至往往疑为伪造,酿成事端;尤其是筹饷之事, 更令曾国藩十分无奈,他说:至于筹划军饷等事,如地丁、漕折、劝捐、抽厘,没有一样不经 过州县官员之手,有时我军营抽厘之地,州县官员故意阻挠。有时我军营已劝捐的人户,州县 官员却要另行逼迫捐财,强行勒索。我想听之任之,则很担心事情窒息阻碍;我想惩处,则怕 与大官吏们相磨擦。对于吏治、学额、减漕、豁免各种事务,我更不敢越俎代庖。即使想 出个告示,来儆戒官员邪气和安慰民心,但是我因为不是地方大吏,州县未必奉行,百姓也终 难相信。曾国藩认为
24、,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无督抚实权,他只好赤裸裸挑明心迹:细察今日 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 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这就是向朝廷告白:你若继续让我治军,就 要给督抚实权,否则,不如让我回乡终制。谁知,此时战局正在起变更修改,太平军意想不到 发生内江,江南大营围攻金陵甚急,胡林翼已攻下武昌,形势开始有利于清廷。于是,朝廷毫 不客气地回批:允许曾国藩开侍郎缺,在籍守制。曾国藩大失所望,不仅捞不到督抚,连手中兵权也被夺去了。只好怏怏回乡,以待时机。数年之后,当曾氏兄弟的湘军攻取金陵,建不世之功,他们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管理 资料 范本 曾国藩 从政 为官 方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