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阳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1.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 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 现的原因是当时()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 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 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周王 这一举措影响的是()A.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
2、立奠定基础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C.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D.推动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3 .古人很早就开始利用铜器铭文研讨历史。汉代经学家曾以铭文作为立论根据, 礼记大学引用汤盘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祭统载有孔悝鼎的全部铭文,并总结说:“古之君子论者翼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 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这表明,铜器铭文()A.承担了维系宗法制度的作用B.彰显先代德治与变革精神C.为儒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D.具有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4.依据下图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国看的非正常死亡率与决国贵族势力遢度的关第so= 33sxaxts,0 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 政权承危机的产震
3、度A.周天子权威已一落千丈B.宗法分封体制已趋于瓦解C.大国兼并战争日趋剧烈D.卿大夫势力动摇传统体制5.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出实行“胡服骑射”时,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中原“衣服有常”,是“礼之制也”,向来是“蛮夷”学习的榜样: 实行“胡服骑射”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赵武灵王则指出:“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信事也J必须“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于是自己带头“胡 服骑射”。上述史实()A.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受到冲击B.使赵国礼制率先走向瓦解C.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D.说明游牧文明更具先进性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 “争”的一
4、面,却忽视了 “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 “诸家杂糅” 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 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 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7 .考古人员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了 36000多枚秦简,秦 简中记载了当时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的“计”书,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 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并报送至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
5、及开展 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由此可知,上计制度()A.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8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D.实现了对基层的直接控制8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 一词的渊源时表示,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代表 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 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产生了融合智慧与 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的统一()A.开创了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B,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C.确立了古代中国的基本疆域D.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9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
6、贵于义”,“夫 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 调“义”都旨在OA.追求政治重建B.强调以法治国C.宣扬为政以德D.主张仁义并举10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 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 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H.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记载的关于汉代的一些经济活动。这些记载()史书经济活动汉书伍“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被传盐铁 论力耕“自京师东西南北
7、,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贯之所臻(聚 集),万物之所殖者”汉书食 货志商人“因其言厚,交通五侯,力过吏势,以利相顷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 肥,履丝曳编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己富贵矣”A.印证了汉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说明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表明区域经 济差异的日益凸显D.反映出国内长途贸易条件成熟12.汉元帝永光四年废除郡国庙,诏书给出的正式理由是:朕闻明王之御世也, 遭时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 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多百贡职,久遵而不 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联甚惧焉。从
8、材料看出,西汉 郡国宗庙的废除说明了 ()A,王国对中央之威胁基本消除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地方宗庙过多造成财政负担13.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 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 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14.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 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
9、多加斟酌, 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 意图()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15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编者回避了 魏晋士族在魏晋政坛上沉浮消长的许多实际内容,所以这很容易给初读世说新 语而又不大了解魏晋历史的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些士族文人都是一些不食 人间烟火、出人神仙境界的世外桃源中人。翻翻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等史书,人们不难看到,魏晋政治风云变幻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士族的积极参与 和活动奔波,世说新语中许多挥鹿谈玄、超然物外的风流名士,竟然对政治
10、角逐表现出偌大的兴致。这说明()A.运用史料须先辨伪考证其真实性B,研究历史人物只能依据史书不可借助小说C.评价历史人物应运用唯物辩证法D.掌握多类型的史料利于深入认识历史人物16 .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 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土族政治、 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17 .旧唐书回纥传记载:自太宗平突厥,破延陀,而回纥兴焉。太宗幸灵 武以降之,置州府以安之,以名爵玉帛
11、以恩之。其义何哉?盖以狄不可尽,而以 威恩羁縻之。这一措施体现了 ()A.华夏一统的盛世景象B.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C.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同祖共源的观念认同18 .“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 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 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出现反映()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o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Do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19 .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 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
12、在“为民制产”,务使大 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 代替。唐朝的税制()A.对农民入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20 .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 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 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 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o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21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
13、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 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 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22 .东汉初期实行三公宰相制,又将属于少府(专管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 膳食事务)的尚书独立出来,时称尚书台,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终汉之世学握 国家实权。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尚书台职能的 变化反映出从东汉到魏晋时期()A.相权势力逐渐膨胀B.三省制度正
14、式形成C.制衡机制日渐成型D.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23 .唐代时有明文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 不得入仕”,而到了宋代出现了 “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乃至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的现象。这一转变()A.利于宋代政治统治基础的扩大B.促进了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C.说明理学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4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 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 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 唐为核心向四周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南阳市 第一 学校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