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docx
《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1、关于“风骨”的几种理解:(1) “风即文意,骨即文 辞”一一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3) “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具体为“传神”“自然”结结寺等(4) “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情志、言辞方面)(5)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一方 面有“情”的因素(即“风”)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即“骨”)2、准确把握“风骨”的含义:(1) “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 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二“情” “理”二“感染力”“说服力”(3) “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
2、于就是风,情感要 和“气”结合起来3、“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 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三、文慨论“神思”(“神思”即艺术想象活动)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 量的支持(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 物的感兴(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 意象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 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
3、术想象力和感应力3、神思篇代表了一个时代共同的认识水平四、刘勰论“知音”审美鉴赏问题1、“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 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偏见“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 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一 “博观”(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观位体 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 赏的研
4、究,它也不是孤立的第十一章唐五代书画美学唐五代最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是孙过庭的书谱,张 怀耀(guan四声)的书断、书议、文字论。唐五代 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 法记。在这些著作中,包含着有关审美意象、审美创造、 审美欣赏的很多宝贵的思想。在审美意象方面,唐五代书画美学家提出了 “同自然之 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等命题,从而把“意象”和“气” 这两个范畴联系了起来。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的意象应该 表现宇宙的生气,做到“气质俱盛做到了这一点,他们 就称之为“真”,或称之为“自然”。所以,“真”或“自然”, 乃是“意象”和“气”的统一。在荆浩提出的“绘画六要” 中,用“
5、景代替了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景”就 是“真”,就是“自然”。由“应物象形至U 景的推移, 同唐五代诗歌美学中“象”的范畴向“境”的范畴推移,是 属于同一个思想进程,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的诞生。在审美创造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 “外师造化,中 得心源”、“删拔大要、凝想形物”等命题。这些命题显示出, 唐五代美学家力图通过审美主客体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 分析,进一步解释审美意象产生的奥秘。在审美欣赏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 “凝神遐想,妙 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命题。这个命题,对于绘 画欣赏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概括,再一次显示了老庄哲学 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在这里是欣赏心理学
6、)发展的重大影响。一、“同自然之妙有”1、魏晋南北朝之后,人们认识到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应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即“同自然之妙有”)2、唐五代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孙过庭书谱、张怀 耀书断书议文字论:(1)书法意象应表现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一一“道” “气”(2)书法艺术的创造不仅要重视“实”,而且要重视“虚”3、唐五代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荆浩笔法记(1) “同自然之妙有”体现在绘画(山水画中),就是 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兴起(2)唐代山水画一个重要发展: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二、“度物象而取其真”1、荆浩在笔法记中将“同自然之妙有”发展为:“度 物象而取其真”绘画两个定义:
7、(1) “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缺点: 只讲“华”不讲“实”)(2)绘画是一种创造,同时又是对于客观物象的真实 反映“似” VS “真”:“似”是孤立的描绘客观物象的外形“真”则耍求进一步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一一 “气”(二者区别在于:有没有气韵)2、命题意义:把“气”和“意象”这两个范畴统一了 起来,从而也就把“气韵生动”的命题和“观物取象”、“应 物形象”的命题统一了起来。3、荆浩将山水画的意象达到“真”的要求称之为“景”: “景”是根据自然山水的变化表现自然山水的内在生命,而 “真”是在把握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是画家创造出来的“自然”4、在唐五代美学中,“自然”
8、 “真” “气”这三个范畴是 紧密联系的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一一张噪历代名画记“删拔大要,凝想形物”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审美意象的创造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在审美创造中一个统一的过程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是在审美观照基础上, “意” “象”相契合而升华,从而产生审美意象的过程3、荆浩:“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思”就是艺 术想象活动,它围绕着审美意象的创造这个中心(“凝想形 物”),是一个集中、提炼、概括的过程(“删拔大要”)四、“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关于绘画欣赏心理的论述“凝神遐想”说明:审美观照既是审美主体精神的高度
9、集中,同时又是审美主体想象的高度活跃,二者相反相成“妙悟自然”说明:通过感性的、直觉的方式(“妙悟”) 来把握自然之道“物我两忘”是说:在审美观照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 体融合无间“离形去智”及“槁木死灰”是说:审美观照时必然排 除、超越自我的欲念、成见、逻辑思考对审美观照的心理特点初步分析 对审美观照心理特点进一步分析后代的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宗炳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张彦远“凝 神遐想”等)(严羽、王夫之、王国维)第十二章唐五代诗歌美学唐五代诗歌美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美学理论 的发展:第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经过孔颖达重 新解释了的“诗言志”的命题,集中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美
10、学 关于诗歌产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一系列命题, 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 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等等,构成了一 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是孔子(儒家)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第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这是意境说诞生的 标志。“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这是对于“意境”这个范 畴的最基本的规定。意境说是以老子(道家)美学为基础的, 它的本质就是要求审美意象表现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气” (“道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孔颖达:经学家 五经正义
11、)“志”的含义:1、先秦和汉代时,“志”标示的思想、 志向、抱负,还是一种藏在人心中静止的东西,较抽象2、魏晋南北朝“缘情”五言诗的发达将“志”和“七 情”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孔颖达3、“志”不是人心中固有的、静止的东西,“情动为志”是具体的:由于外物的感动,人心中产生哀乐的情 感,叫做“志。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就叫“诗”意义:(1) 一方面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的特性(2)另一方面强调了外物对人心的感动二、白居易复兴儒家美学的努力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 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2、白居易在论证诗歌积极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 调“诗歌抒情性的特征”,白
12、居易还从“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时引出了一个结论: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 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3、白居易对于诗歌创作的动机、内容、形式提出具体 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卒章显其志”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1、殷瑞:河岳英灵集“兴象”的概念一一“兴象” 是“意象”的一种,与“赋比兴”的“兴”有直接联系“兴象”:“兴”起于“物”对“心”的感发,“物”的 触引在先“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而且这种感发是自然的、 无意的;“兴象”就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意 象2、唐代美学家提出“兴象”这个概念,就是要求诗歌 的审美意象达到了一种自然精妙的境地四、意境说的诞
13、生:1、从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到司空图:(1) “意境”发展脉络:先秦:出现了 “象”(老庄 美学)魏晋南北朝:“象”转化为“意象”,是形象和情趣的 契合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被美学家普 遍使用,唐代诗歌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唐代 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研 究、提出了 “境”(2)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一一提出了 “境” 的美学范畴刘禹锡一一对“境”这个美学范畴作了最明确的规定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一揭示了 “意境”的美学本 质,指明了意境说和老子美学的血缘关系2、“境”一一象外之象(1)“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它将“境”分为
14、三类(按照诗歌描绘的对象来分类):“物境” 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一一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 一一内心意识的世界(2)皎然也讲“境”成“境象”,还把“境”“情”联 系起来,“缘境不尽曰情”是说审美情感由“境”引发的(3)刘禹锡“境”:境生于象外(象外:最早由谢赫提 出,“象外”是对有限“象”的突破,但并不完全摆脱“象”)(4)唐代讲“境”成“象外”:不是指“意”而仍然是 “象”;“象外”不是某种有限的“象”而是突破有限形象的 某种无限的“象”,是虚实结合的“象”(5) “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境”: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二象+象外的虚空(6)由“象”到“境”的转变反映在美学史上:绘
15、画:由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到荆浩“六要” 的“景”的推移诗歌:由取“象”到取“境”的推移3、“思与境偕”(1)王昌龄“三格”(指诗歌意境产生的三种不同情况)生思:诗人长期构思始终未能产生意象,“境”偶然 触发了 “思”,产生了意象感思:诗人借助前人的作品中的意象触发灵感,创造 新意象取思:诗人主动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境象,心物相感, 从而创造意象(2) “思与境偕”:“思”指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 “思与境偕”是说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要依赖于审美 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 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产生了 一批很有
16、美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如: 曹丕的典论论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文 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 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刘勰的文心 雕龙,钟噪的诗品,等等。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 艺批评著作,但是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这些著作同 时也可以看作是美学著作。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 畴。其中有的是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的,如“气”“妙” “神”“意象”等等,有的则是在概括当时的艺术成就和艺 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 “神思”等等。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 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
17、照”“澄怀味象” “气韵生动”等等。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 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在一定 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 的启示下发生的。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魏晋南(3)审美意识发生重大变化(审美对象由“象”转为 “境神与物游(刘勰)一思与境偕(王昌龄、司空图) 4、意境的美学本质:(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述的重点:不同类型的 意境所具有的共同的美学本质(诗歌)中心思想:诗的意境必须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二 十四诗品贯穿着老子哲学的精神)(2)司空图认为“境”(诗的意境)不能局限于孤立的、 有限的“象。而必须超
18、出“象”,超以象外就可以表现“道”, 超以象外,虚实结合,趋向无限,也就有意境了第十三章宋元书画美学在宋元书画美学著作中,最重要的是郭熙的林泉高致 以及苏轼(10371101)有关书画的诗文、题跋。宋元书画美学是唐五代书画美学的延续和发展。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和苏轼的“成竹在胸”、 “身与竹化”的命题,分别探讨了审美创造中从“眼中之竹” 到“胸中之竹”以及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两个 阶段的规律性。这是唐代张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 题的延续和发展。郭熙的“三远”之说,对山水画的意境作了概括。这是 五代荆浩关于“景”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黄休复把绘画分为“逸”“神”“妙” “
19、能”四格,并把 “逸格”列于其他三格之上。这是唐代张彦远“失于自然而 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的思想的进一步概括。 “逸品”(“逸格”)的出现,反映了一部分画家从重“再现” 转向重“表现”,把山水景物作为抒发特定的主观生活态度 和生活情趣(即“逸气”)的手段。这种倾向,到元代发展 成很大的潮流,“逸品”也在元代得到完全的成熟。一、“身即山川而取之”1、含义:(1)首先强调画家耍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 美观照(2)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一一“林泉之心”: 不是利欲的心胸,也不是偏狭、死寂的心胸,而是纯洁、宽 快、悦适的心胸,充满生机的心胸(3)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观照,这样才能对自
20、然 美有无穷的发现,才能把握无限生动和丰富的审美的自然(4)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 和深度,这样才可能创造完美的意象2、“神于好”“精于勤”一一对艺术创造的热爱以及勤 奋的精神“饱游饮(yu)看” 一一指审美观照的深度和广度I山水画家创造的审美意象(1)应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应该达到四条要求:(2)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3)应该具有“浑然相应” “宛然自足”的整体性(4)应该是“意”“象”的契合,应包含“景外意”“意 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二、“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1、此命题是宋元书画美学家对于审美创造的探讨,由 苏轼提出,着重点则是讲画
21、家胸中构成审美意象之后,如何 通过笔墨把审美意象表现出来,这个命题可以看作是郭熙 “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的补充2、命题涵义:(1)画家动笔之前,胸中必须要有一个 完整的、清晰的审美意象(2)画家胸中的意象(“成竹”)是“意”和“象”相 契合而产生的升华,是灵感的爆发,它具有瞬时性、不稳定 性、即所谓“少纵即逝”(3)画家要把胸中涌现的意象不失时机的用笔墨表现 出来,还必须有高度纯熟的技巧,必须要有技巧的训练3、“身与竹化”: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了 “忘我”的境 地。画家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的考虑,也超越了自己的生理 的存在,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胸中的审美意象三、“远”一一山水画的意境1、郭熙林泉
22、高致“三远”说一一对于山水画意境的一种概括,山水画发展成熟的一个总结2、为什么“远”是山水画的意境?答:“意境”就是要超出有限的“象”,从而趋向于无限, 这就必然和“远”的观念相联系,“意境”的美学本质是表 现“道”,而“远”就通向“道二火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 中,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火山水的形质是“有”,山水的“远景”“远势”则通向 “无”四、“逸品”的美学内涵1、最早把书法分为九品的是(南朝梁)庾肩吾书品, 唐李嗣真书后品在九品之上加“逸品”2、最早把绘画分为六品的是(南朝梁)谢赫古画品 录张怀瑾分别在书断画断中将书法、绘画都 分为“神” “妙”
23、 “能”三品3、“逸品”(“逸格”)的美学内涵(1)黄休复将绘画分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能格:指画家对山川鸟兽的特点观察很精细,再加上技 巧很高,所以能创造生动的形象妙格:“曲尽玄微”,“妙”就是超出有限的物象,通向 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神格:“创意立体,妙合化权”一一画家创造的意象要 符合造化所显现的形象神化之格:艺术创造达到一种神化的境界,艺术创 造的一种高度的自由逸格:“逸”原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将这种形 态和境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 “逸品”(“逸格”)特点:“得之自然”:“自然”指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 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笔简形具”:即崇简,画家为了传神把对象外形的 某些不必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美学史 大纲 古典 美学 展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