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2.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2.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说木叶教案【教学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 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F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
2、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一一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 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 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一一木叶=树叶(木叶一一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3、(7)总结:“木
3、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 “深秋” 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 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 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 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教案 第三 单元 木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