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
《考点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04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命题趋势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察举制的特征及影响,科举制的发 展历程、科举制的评价等。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如下:1 .察举制的特征及评价2 .九品中正制度的特征及评价3 .科举制度的特征及评价重要考向预计2022年的高考仍然会关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局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评价 几个方面。从察举制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话题是察举制评价标准的局限;从九品中正制度的角度看,主 要关注的是选官方式带来的阶层固化、地方力量壮大等问题;从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的角度,主要关注科举 完善的主要表现;从科举评价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科举制对统治者
2、的作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两个层面。 【基础知识点睛】1、春秋战国:世官制特征:血缘选官影响:形成了贵族政治局面,不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2、秦汉:察举制特征:品德(举孝廉)和才学(举贤良)选官(逐步发展为品德为主)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局限:主观性强,容易导致地方把持选官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征:初期“唯才是举,门第选官评价:导致门阀贵族把持官位,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一定程度导致地方势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4、隋唐:科举制特征:才能选官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 做的主要目
3、的是A.保证区域公正性B.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D.维护国家稳定性【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朝初年科举考试南方学子更容易胜出,所以明朝的皇帝决定南北分开录取。这有利 于保证南北的相对公平,照顾了北方的传统力量,避免了国家的撕裂。因此答案选择B。【跟踪训练】1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乐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
4、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C.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D.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朝南北中不同地区。科举考试的录取比例不同,南方最高,这说明南方的文化水平 相对较高,而文化水平和经济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本质是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C答案正确。2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 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2%o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材料信息是唐代北方人科举考试成绩较好,而宋代是南方人成绩
5、较好。其主要原因是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文化中心南移,所以D答案正确。曼八考法02科举制评价【解读】科举考试重视才能选官,不仅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还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 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这大大增加了古代社会的活力。科举考试的评价近年多以正面为主,平时需要多 积累正面评价的角度和用词。【典型例题1社会流动】(2018全国ni卷)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
6、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表格能够看出宋代的宰相当中祖辈、父辈担任过高级官员的人是逐步减少的,说明科举 带来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所以答案正确。【跟踪训练】1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 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 增加至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进一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有更多的普通人从布衣成为官员。这说明社会的流动性增强,这有利 于改变当
7、时的政治结构,增加平民在政治当中的比重,所以答案是Do这不一定带来平等的管理或者高效 的行政,所以AB选项错误。这无关程序,C选项不选。2 .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 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代的人更重视官衔不重视郡望,这说明相比于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的影响 力在下降。科举带来了平民阶层地位的提升,所以答案是B科举导致了旧的门阀土族衰落。3 .有
8、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咻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取土的发展完善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说的从吏员体制走向士大夫体制的变化,指的是读书的人更多的成为官员,而不是原本 的办事员成为官员。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知识分子地位提升,所以答案选择A。【典型例题2-社会氛围】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 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这反映出清代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
9、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有科举功名的人,服饰不同于普通人显得更加高贵,这说明社会给予科举出身者 高度的认同,所以c答案正确。【跟踪训练】1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 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如图6)由此可见“雁塔题 名”A.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图6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的著名故事雁塔提名,科举考试高中者能够到大雁塔下把自己的
10、名字题于壁上, 这说明唐代给予科举考试成功者非常高的社会认同。所以答案选择B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2 .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 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 土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D.社会舆论决定土族选择【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官员的子弟更愿意参加进士考试,而不是以门荫入仕。这说明人们更加注重科举 的头衔和名誉,所以答案选择B。3.宋代以来,在很多体现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往往有作为读书人的男主角进京赶考,考取状元 后迎娶美人的情节。就是那些报仇雪恨的题材,也
11、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才最终实现夙愿。这 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B.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C.戏曲小说符合市民精神文化需要D.市民阶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答案】B【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最佳选项判断题。材料反映了宋代的戏曲和小说更多表达才子佳人的题材。这说 明人们对于才子配佳人形成了一个高度的社会认同。这反映了戏曲小说照顾了市民的精神文化诉求,但是 这个精神文化诉求是才子应该配佳人。这说明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否则配佳人的为什么不是商 人呢?所以答案选择B而不是C,因为B是更根本的原因。【典型例题3-官僚政治】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制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
12、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T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如果没有经过科举考试不能做官,说明这个时期科举的影响力增大。所以答案选 择C,官僚政治的影响加强。所谓官僚政治就是通过竞争性选拔而不是血缘选择官员,但也不能说只有科举 才能做官,毕竟还有恩荫等情况,材料只是皇帝的一个规定,并非实际结果,所以D选项出错误。【跟踪训练】1 .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 出身 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
13、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 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巩固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在宋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出身的官员比恩荫入仕的升职机会更多,所以说明科举制得 到重视。答案选择C。2 .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 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不经过选拔不能去做官。学生考得好,可以提前去做官。这说
14、明皇帝重视文 化教育,希望提升官员的文化水平,所以A答案正确。2 考法03科举局限【解读】科举考试为君主专制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相对狭隘而且日益僵化,所以它 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而且由于只看重成绩忽视了道德、能力等因素,所以对官僚政 治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典型例题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唐太宗认为科举考试只看重才能不注重品德,这会导致坏品德的官员掺杂其中危害
15、 百姓,他所强调的是选官要注重官员的品德,所以答案选择D而不是C。材料的确涉及官员失职会危害民 生,但这是部分信息。所以C答案不选。【跟踪训练】1 .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 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 ”这主要表明作者A.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B.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C.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D.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答案】B【解析】材料中钱穆认为没有门第教育,单靠考试不能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所以他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别的制度配合,B答案正确。2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16、(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 本质上说明A.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D.科举制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张九龄认为只有在地方上有任职经历的人,才能在中央做官。这说明科举考试只能反 映人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不能体现实际工作能力。这本质上说明科举考试存在缺陷,D答案正确。真题再现1. (2021 .全国高考甲卷)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土,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 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 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土绅之间关系紧张B. 土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
17、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 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土绅之间关系紧张,故 A错误;材料没有土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 误。模拟检测1. (2021 .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二期末)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 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C.世族是新生产模式的代表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宗法制制【答案】B【详解】根
18、据材料“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后来出现了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即世族政治,说明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 世族控制政权,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所以A错误;世族是具有经济实力、 政治特权的封建地主,并非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所以c错误;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并非 宗法制,所以D错误。2. (2021 .河北高二期末)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 左人民
19、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 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 制A.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B.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C.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D.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来,统治者推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 使得山东和江左土人得到了更多晋升的机会,“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 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反映了当时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和地位的转换,所以B正确;“形成对官员的有效 约束”不符合
20、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不符合史实,所以C错误;“毁灭性打击”说 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所以D错误。3. (2021 .重庆北僭区.西南大学附中高二期中)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 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工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 土族积极追求个人功绩【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知道,凭自己的才学和门第,几年之后就可以 高升,其子孙亦是如此,这说明南朝时期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故C项正确;材料与选官标准无关,故A 项错误;
21、材料未体现“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故B项错误;“土族积极追求个人功绩”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D项错误。4. (2021 .江苏高二期末)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 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答案】B【详解】“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 之。”大意是说梁州剌史杨欣的姐姐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强行聘娶他姐姐的
22、女儿为妻,当时张辅 担任中正,贬了韩预的官以清正风俗,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张辅作为魏晋时期的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方面 比较重视个人品德问题,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有重视个人品德的积极一面,没有体 现其重视门第或有时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权被破坏,ACD排除。故选B。5. (2021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高二期末)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 日“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土、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 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D.理学作为考
23、试主要标准【答案】C【详解】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土、撰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 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实现的说法错 误,排除A; 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6. (2021 .吉林白城一中高二月考)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 有四条标准:“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辩证;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 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详解】唐朝时期科举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 04 古代 中国 官制 解析 备战 2022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