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真题汇编.docx
《2021-2023年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3年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真题汇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15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4. A
2、15.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 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 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 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 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故选Ao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柳垂江上影
3、,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 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 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12 .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3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14 .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
4、感。(5分)15 .【答案】C16 .【答案】B17 .【答案】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 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 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2022天津卷)古代诗歌阅读18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板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
5、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答案】B“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 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 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 以运用了虚写。风调
6、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 太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 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 秋天粮食收获丰厚。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 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 象。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
7、 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机机杼鸣”则描写了 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 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 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 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 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
8、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 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 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悦之情。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 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 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姓。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 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 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
9、可看到诗人为 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 人自己,而结合诗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 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 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2021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
10、舁:竹轿。 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15.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 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 厚的济世
11、情怀。【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 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 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 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 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
12、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 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 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 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温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
13、的集会。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 分析。【答案】15. B 16.“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 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 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
14、做了铺垫。【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流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 “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 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 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 ”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 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 即可。(2021 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
15、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土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
16、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5. C16.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 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 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 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o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Ad、O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
17、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 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 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 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 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 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2021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18、)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口,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卬。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 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 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
19、 “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 “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14 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2. A 13. D 14.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 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后
20、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 人自得其乐。【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 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故选Ao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 贬惠州做官。B. “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错误,本诗中作者并未表达对劳作的热爱, 主要表达了闲适之情。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错误,原
21、作中第二句“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也不对仗,第二句“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对仗,“门生馈薪 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等句也不对仗, 结构上并不一致。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含义的能力。“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 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 自在。“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 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 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
22、得其乐。(2021上海卷)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 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O O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3 年高 语文 古诗词 鉴赏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