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试卷类型:A高二下学期质量测评3月联考试题高二语文2023.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牧。一、现代文阅读I(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2、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 述揭示了 “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 “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 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 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 “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 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 美学原则。朱光潜指
3、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 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 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 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 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 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
4、“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价值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 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 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迂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 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注】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
5、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 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 者无出方庆之右。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 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 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 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 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
6、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 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赡骇目下 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辟。”则天纳其言而止。方庆博学好著述, 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 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王方庆传,有删改) 【注】昆仑,即马来人。10.文章中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A.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B.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
7、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C.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D.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冠族”即冠盖之族,就是指仕宦之家,显贵的豪门世族。文中意指王方庆出身高贵。B.文章中的“伏望”,与三国演义中的“伏望天慈,府垂鉴听”都表示希望的敬辞,多用于上对下。C. “吏部尚书”是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D.汉书是中园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
8、作者是东汉的班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 意恳切。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 人们对他赞赏有加。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 典籍反对“备而不奏”。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 认为皇上不能涉险。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
9、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14 .王方庆一生博学,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答案】io.d11. B12, A13 . (1)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 境内清静肃穆。(2)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 多年了。14 .自身好学;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乐于写作;他是前朝名门贵族的后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
10、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 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危险”都是形容“山径”的,不能断开;且“山径危险” “石路曲狭”结构一致,应在“山路”前断开, 排除AC;“陛下蒸人父母”是判断句,“蒸人父母”是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多用于上对下”错误,“伏望”,多用于下对上。“伏望天慈,府垂鉴听”句意:希望慈爱的陛下, 听听臣的意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错,原文“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 上书切谏”,可见上书切谏汉王的不是王方庆
11、,而是他的父亲王弘直。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集止”,召集并劝止,约束;“绝”,断绝;“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纵暴首 领者”;“绳”。(2) “区区”,表示很小;“致”,达到;“序”,名词作动词,给排序、统理;“朝”,使动用法, 使朝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 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 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方庆谏曰:昔
12、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 御楼船伏望停舆驻蹿。”,他能引经据典解决问题,可见自身好学;由“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可知,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由“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可知,乐于写作;由“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可知,他是前朝名门贵族的后代。参考译文: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是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他的祖先从琅邪向南渡过长江,居住 在丹阳,是江东的豪门士族。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元昌打猎没有限度,弘直上书直 言极谏,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王方庆十六岁时,离开家担任了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
13、学习史 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间,多次升迁后担任了太仆 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被任命为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 物到中国进行交易。原来的都督路元睿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带着刀杀死了。王方庆在任数年,秋毫 无犯。他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大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 不曾审理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都以法律进行制裁, 因此境内清静太平。当时人们议论,认为唐朝建立以来治理广州的官长没有能超过王方庆的。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
14、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 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 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 它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 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 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 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
15、危险,走桥安全。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 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 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希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王方庆博学多才, 乐于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 都有典据。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 部尚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
16、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 记载他“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 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幽寂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B.颔联写深夜里穴鼠出没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颈联“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强烈,抚今追昔,诗人真想能够像黄初平那样修道成仙,远离尘 世。D.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排宕开阖,波澜迭起,反复吟咏,只
17、觉得无限辛酸。16.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 B16.结合全诗来看,更多的是愤激之言;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 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江水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 意在抒发诗人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错。颔联“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主要运用侧面描 写,通过写诗人听到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
18、不成眠的情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内室里幽幽暗暗,从梦中醒来,墙外传来了打更的声音,已经 过了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 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 人内心的悲凉。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流露了 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看似超脱,实则 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诗
19、歌颈联和尾联,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超 脱之意和愤激之情。如果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处境,就能感觉到这只是诗人的激愤之语。陆游一生以抗敌收 复失地为己任,总想着要驰骋疆场,马革裹尸。但最终却是报国无门,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愤懑。如此, 诗人在年老之时,怎么能舍下心中所想,去追求那种不问世事的逍遥生活呢。只是诗人的愿望总不能实现, 内心激愤而出此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O(2)过秦论中
20、, 两句形象的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 守卫耍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与孟子的名句“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 “潮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借以抒发情怀,诗句很多,如“,【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 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 共潮生(示例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示例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 “迩”“弩”“豫”“生”等,要
21、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 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 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 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 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 业 。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
22、的意 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 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 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词语中蕴含 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0 .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 .取而代之 司空见惯 如虎添翼19 .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
23、做出改变的努力;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 的诱惑感到无奈。20 .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成“暴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和上文中的“奴隶” 相呼应,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处,此处语境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故应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 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第处,结合前文“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可知,此处 语境是指这样的图景已是非常常见,不觉得奇怪,故此处应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2 2023 学年 山东省 新高 联合 质量 测评 联考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