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二、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三、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内容简析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 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 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
2、,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 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第一段,写了什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 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 “遗世” “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有什么变化?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 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 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为什么而悲?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3、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 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 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 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 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 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 观的态度。第五段,首尾的关系:写客人转悲为喜,
4、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 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 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第二课时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 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 背诵全赋之骨。)明确:描写风月: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议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5、响于悲风。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二、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 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 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蟾、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 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 虚词:“况吾与子”之况。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6、,“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 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 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 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 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 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
7、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 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整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 听觉。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 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 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 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第三课时一、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8、”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 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 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 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 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 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 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 感悟与哲理的思考)1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9、,我们能读出什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少年英雄“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 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10、。2 .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 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老师解说: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 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 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11、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 有见于中,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 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 ”“人生所 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 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3 .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这里面是什么思想?老师引导: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后赋则以记叙、 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渣的自然之境。诗人处处以自然本 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 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 一样,都是洗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 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 所哀, 无所羡。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限制150内